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外卖骑手的生活:时间成紧箍咒 被褥衣服是全部家当

2018-09-26 08:32:13 中国青年报

  齿轮

  只有阳台还保留着昔日的痕迹。那些没人领走的行李和家具堆在阳台外沿,黑黢黢的,栏杆上挂着不同尺码的运动鞋。这里是整间屋子阳光最好的地方,年均奔袭3万公里的外卖骑手平均一年要穿坏6到8双鞋。运动鞋是最经济的选择。

  鞋底开裂、鞋面显出污渍的运动鞋见证了这里最热闹的时刻。一两年前,各大外卖平台的“烧钱战”如火如荼,动辄上亿元的资金投放到了这个新兴产业,只为争夺市场份额和用户。打开各个外卖App,平台大笔补贴配送费,用户享受着商业竞争带来的红利。工地、工厂、社会各个夹缝角落里的人也涌入了骑手平台,换上一双双耐穿的运动鞋,最终让骑手的数字定格在了百万人次。

  陈奇十几年前从甘肃老家来到天津。老乡要介绍这个身材壮实的小伙子去食品公司工作。到了地儿他才发现,那是一家货运公司,他的工作是搬运上百斤的大箱子,如果不搬,就饿着他。后来天津的楼越来越高,他和无数农民工成为建筑产业工人,在烈日和大雪天爬上脚手架,缝制着这座城市光鲜亮丽的外衣。可最近几年,工地越来越少,茫然之中他跟人一道挤进了外卖行业,因为这里“活多钱多”。

  他说自己是“一步一步被推到这里的”。多年的打工生涯让他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渺小的齿轮,国家经济这台机器昼夜不停地运作前进,旧的引擎坏掉了,会有新的补上。作为齿轮一刻也不能停。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下一次换工作”。

  外卖站站长常山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所有商家店铺。当外卖产业蓬勃发展时,他注意到许多大商家反应冷淡,常常让外卖骑手一等就是一小时。反而是许多小商家积极参与,还采用了汤面分离、设计外卖包装盒等手段,最终抢来客户,在激烈动荡的商业社会里存活。

  尽管抛下了曾经赖以为生的手艺,但陈奇认为,比起在工地干活,外卖骑手能挣得更多。这是他衡量工作价值的唯一标准。

  今年来,外卖平台不断下调配送费,五毛一块地向下降,这个男人意识到,“烧钱时代”已经过去了,外卖行业进入了新的竞争,成本控制和服务质量被摆上了台面。站里又一次迎来了人来人往的时刻,有人因为申诉无门辞职,有人因为收入降低辞职。一名跑单勤快的外卖骑手,因为过年期间突发急事提前下班了一会儿,被罚没了加班的奖金,一气之下离开了外卖站。他在这里待了3年。

  呈阶梯式下降的配送费暂时没让陈奇离开。他说自己没有停下来的资本,在几千公里外的甘肃老家,妻子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和老人,一块钱需要掰成两半儿花。

  52岁的黄冰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在成为一名外卖骑手之前,他是国企员工。十几年前买断工龄后,他去塘沽拉过石头填海,也加工过一次性打火机,始终没能找到一份安稳的营生。后来,给银行做保洁的他在路边偶遇了一群外卖骑手,一打听收入,没几天他就成了外卖站里的“老黄”。

  他已经不再年轻了,日渐衰弱的身体能负担的工作越来越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外卖骑手这份工作让他拥有了盼头——干到领养老金的那天就好,多干一天,养老的钱就越多,老母亲的病就多一分保障。

  这个前后换过五六个工种的东北男人,理解那些来来往往的骑手。在他看来,把送外卖当成长期工作的人少,大部分人都奔着这个活儿灵活,干几个月拿到钱就走。

  黄冰说,几乎每一个“老牌”外卖骑手都会有深深的焦虑感。很长一段时间,外卖站夜谈的话题都是哪里的工厂在招人、薪水多少。最终,有人去了工厂,有了回了老家,也有人给他打来电话,“还是想回来,外面也没啥意思”。

  “没人说得清楚这个行业还能好多久,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大家也担心这个工作没啥技术含量,自己容易被年轻人替代。”他说。

  在这个“驿站”,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小明因为失业来送外卖,他盘算着先把信用卡的债还上,再换上西装领带回到写字楼。站里最年轻的是张信凯和杨俊这对表兄弟。他们从河南老家辍学后,去过江苏的工厂打工,之后来到天津送外卖。张信凯说,“干别的也是干”,送外卖相对能攒更多钱,他每月把钱交给同在天津打工的父母保管,以待来日“娶媳妇”。

  在江苏的那个自行车工厂,他被安排在一条流水线上作业,每天雷打不动干8个小时,组装零件,偶尔还要加班,手上的活儿永远都是重复的。这种父辈习以为常的生活,他不喜欢。

  张信凯喜欢送外卖,穿行在大街小巷,大风呼呼地刮过,有一种“飞驰”的感觉。外卖骑手大多在夏日戴上护袖防晒,他不喜欢,因为“会束缚自己”。一个夏天下来,他的手臂黑得像块炭。他说,自己感觉到了“自由”。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王妍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专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中工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