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希:无处安身,何以为栖?

  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你心灵栖息的港湾。只要有家,风雨再大、路途再苦都不怕。累了,倦了,就回家吧。

  而家的存在,离不开房!

  房价过高刺痛了多少国人?每当看到那些“坑爹”的孩子叫嚣着“我爸是XX”时,小编会想:请赐我一个“爹”吧!我不干坏事,只为能买得起房。本市市民尚且为买房发愁,更遑论那些漂泊在外的异乡人。对于他们来说,解决户口问题都成了心病。

  2014年改变能否给国人带来“栖”的希望?实现“居者有其屋”还有多远?

  本期文字 冷媚

松绑限购令作用有限,“救市”需慎行

限购还是限降?怎一个“限”字了得


小编抛砖: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蜗居》

  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

  2009年电视剧《蜗居》热播,这句台词正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折射出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蜗居”、“蚁族”、“房奴”等词红极一时。房价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而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的“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一石激起千层浪,给一边看《蜗居》一边舔舐伤口的“蜗居一代”再撒上“一把尖酸毒辣的盐花”。高房价渐成国人之痛。

  “限购令”能否挡住“逆天”房价?

  2010年,房地产“新国十条”发布,各地积极响应,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五条”出台后,累计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新政不断出台让国人看到了购房的曙光。在2011年全年一共有48个城市出台了限购令,房价增涨过快得到相应遏制。限购政策在2011年对降房价可以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限购”还是“限降”?地方政策遇难题

  2012年,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的作用下,房价开始逐渐回升,尤其到了2012年年底房价出现了报复性反弹。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破解限购政策,“中国式假离婚”粉墨登场。很多“聪明”的国人通过假离婚的方式重新获得了购房资格,限购这道千里之堤毁于假离婚之蚁穴。小编不得不感慨一下,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

  2014年,楼市行情急转直下,“熬不住”的二三线城市,接二连三地被曝出台放松调控的新政,政府救市声音不断传出。4月28日,南宁正式发布的限购调整措施,被视为地方政府打响救市“第一枪”。6月26日,呼和浩特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正式发表取消楼市限购令的实施意见,成为全国首个“破限”的城市。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取消“限购令”。

媒体聚焦:

  限购“松绑”是不是房地产市场的“强心针”

  楼市限购松动城市过半 限购令“摇摇欲坠”

  救市猛药难阻楼市下滑 媒体:房价不是想救就能救

各方评论:

  对地方救市第一枪不要太敏感

  房地产“救市”切勿违背市场原则

  地方救市岂能乱出招 网民:限降令扰乱市场节奏

政府过度干预房价无异于饮鸩止渴


小编抛砖:

  到目前为止,全国46个限购城市已有41个退出限购舞台。若三亚解除限购,则执行限购城市仅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

  无论是限购限贷,还是限涨限降,都应该只是政府的临时干预措施,市场经济情况下,不能遇到任何问题都一限了之。地方政府“松绑救市”需三思慎行。

  相关专家论证救市时机,房价一出现调整就救市只会让房地产的风险继续积聚。如果只是因为房子过多而出现正常调整,就绝不应该轻易救市。而一旦房价的下滑对中国的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可能造成实质性伤害,政府才能出手。这是必须遵守的边界。否则,在房地产供应日益过剩情况下,人为维持房地产泡沫,只会让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更大,只会让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绑架更甚,这不是救市,而是用一个更大的,更有杀伤力的炸弹换下一个小炸弹,是给中国经济的未来留下更大的“自杀式袭击”。

  从之前的调控可以看出,政府干预房价无异于饮鸩止渴,取消限购令作用有限。要想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就应健全市场调控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

媒体聚焦:

  坚守限购的城市样本:一线城市难松 二线城市难守

  媒体称多个城市取消限购折射房地产依赖症

各方评论:

  地方救市手段升级 财政补贴购房被批“饮鸩止渴”

  限降令:政府救市岂能乱出招

事件背景:

  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发布,一些房价过高的城市相继颁布限制家庭购房套数的规定,称为“限购令”,被誉为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2014年,楼市行情急转直下,“熬不住”的二三线城市,接二连三地被曝出台放松调控的新政……

相关新闻:

从防大涨转向防大跌 各地政府“限降”房价

开启住房公积金改革大门:用改革的手 圆住房的梦

靠公积金很难买得起房?惠民政策遇尴尬


小编抛砖:

  “买房付不起全款?没关系,还有住房公积金助你缓解压力。”十年前这么想没问题,但是十年后的今天,这种想法已经变得不切实际。由于近年来房价的上涨、提取公积金不方便等原因,大量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处于“沉睡”状态。住房公积金帮助职工更好、更快地解决住房问题的宗旨荡然无存。

  目前,各地公积金的主要功能还是发放购房贷款。但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房价收入比趋于悬殊,公积金对职工购房提供的支撑力也相对下滑。尤其是大量付不起首付的职工,实际上无法使用公积金购买住房。

  除了功能弱化的问题外,公积金还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贬值矛盾。

  “靠住房公积金,有哪个一线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在这里买得起房?”一位工人如是说。

  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下文简称《条例》)实施已有12年,逐渐呈现多方“不适”,修订《条例》呼声高涨,甚至遭遇“存废之争”。

媒体聚焦:

  “我的公积金,为何我做不了主”?——透视公积金“提取难”

  存“公积金”不如发“现金”?惠民之举如何更“贴地气”

  公积金“沉睡”被指“劫贫济富”:不应落后于房价上涨

  靠公积金很难买得起房 住房公积金遭遇“存废之争”

各方评论:

  缴存者“望而兴叹” 公积金不能沦为少数人福利

  公积金制度设计有欠公允

  公积金管理不应“与民争利”

住房公积金政策亟待改革


小编抛砖:

  住房消费多种多样,但公积金的个人支取门槛设定偏高、偏窄,局限于购房、装修与租房补贴,导致其他住房消费难以享受到制度实惠。

  公积金“交钱容易取钱难”,这是不少地区缴存者反映的共性问题。比如,许多城市的公积金提取需要每次都递交纸质材料。一些公积金中心由于工作人员有限,直接与缴存单位的公积金专员对接。提取者需要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再由单位的公积金专员将材料递交公积金中心。

  此外,公积金提取范围过于狭窄,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部分城市明文规定的“租房提取”,实际上已变成一纸空文。尤其在房价高昂的一二线城市,租房已成为许多居民解决住房问题的唯一选择,但公积金的“支援”却出现严重缺位。

媒体聚焦:

  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难在哪?

  各地烧钱投资公积金管理系统 明知浪费却趋之若鹜

  公积金调整有松有紧 意在救市还是便民?

各方评论:

  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

  补贴“沉睡”账户开启住房公积金改革大门

公积金新政为异地贷款“破冰”


小编抛砖:

  房价高,贷款难。在此背景下,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于10月14日公布《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多项举措缓解百姓购房之困。

  新政主要包括,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半年,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公积金个人房贷发放率低于85%的城市,可提高首套自住房贷款额度。《通知》还首次提出“推进异地贷款业务”,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

  “异地贷款”无疑是进城务工人员的福音,有研究称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大多希望挣到钱后回户籍所在地的中小城市或县城镇购买住房,但画地为牢式的住房公积金无法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异地贷款"新政相对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进步。同时,新政针对“公积金使用效率低”这一为公众所诟病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媒体聚焦:

  公积金新政“利好”百姓 多举措缓解购房之困

  从新政策“管窥”公积金制度改革新动向

各方评论:

  房贷新政之下“还旧借新”购房有道

  房贷新政带“火”了京城学区房

事件背景:

  异地购房公积金异地互认、取消多项收费、二套房首付回归三成、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门槛……近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公积金政策调整的消息接踵而至。2014年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公布《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欲缓解百姓购房之困。

相关新闻:

住房公积金“新规”亮相 异地贷款“破冰”

均衡人口流动,坚持可持续发展

特大城市人满为患,资源环境“鸭梨山大”


小编抛砖:

  在北京市民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常态下的北京是“首堵”;非常态下(比如大型国事、外事、赛事活动举行之时),交通管制带来的一路畅通才让人们想起这座城市原来是“首都”。“上班路上'伤不起',堵车更堵心。”多少上班族如是感慨!原本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遇上堵车高峰期延长到2,3个小时都不为过。公交上人贴人、地铁里人挤人、路上的小车像火柴盒一样密密麻麻……已然成为了特大城市的标志。

  说到北京的特色,一定忽略不掉“雾霾天”,带着口罩疾步而行的人随处可见,小编常常在想,以后是不是要带着防毒面具出门。人多车多的情况下,环境也是“鸭梨山大”。APEC期间单双号限行后,北京的天空出现了久违的蓝。这一次的尝试,充分说明了限制人口流动对于解决环境压力有着良好作用。

媒体聚焦:

  特大城市人满为患 接纳一个外来工公共成本13万

  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特大城市” 称号背后的思考

各方评论:

  住建部副部长:特大城市过分膨胀引中央领导担忧

  大城市要考虑“从大到优”

特大城市健康发展现曙光


小编抛砖:

  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像北京,2000年到2012年这12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517万,每年增长43万。上海、广州、深圳的情况也类似……特大城市易出现人口超载,不利于城市健康发展。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应运而生,正式调整我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原来被划定为特大城市的140个城市减少至16个,并提出“严格控制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新标准或使人口流动更均衡,重现APEC蓝再现曙光。

媒体聚焦:

  新型城镇化引擎启动 有望“除霾”中国经济

  新型城镇化规划别忘6句话:睡城鬼城弯路不能走

  城镇化6年规划出台 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各方评论:

  新型城镇化决不是一纸户口的事

  专家解读新型城镇化:让文化记忆延续

  专家谈新型城镇化规划:引领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落户北上广希望尚存


小编抛砖:

  “大城市机会多!”这种想法让无数年轻人不顾一切的涌进大城市,尽管这里有望而生畏的房价。“闯一闯”总是好的,至少曾经为梦想努力过。有人拼一把能从百万人中脱颖而出,也有人闯的头破血流、灰头土脸。但是“一个战士倒下去,千万个战士站起来”,大城市从来不缺充满斗志的外来年轻人。其中,不乏想要落户北上广的。

  严控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是否意味着落户北上广希望渺茫?

  “我建议不要说,没有落户的希望了。”公安部副部长黄明给出了答案,“我认为希望是有的,但是这个希望不会像其他大城市,尤其不会像中小城市那么大。如果要尽快实现自己的城市梦,中小城市比较现实。如果要选择特大城市,既要积极创造条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

  他解释说,之所以说落户北上广仍有希望,“特大城市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也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按照公开、公平、有序的原则,通过积分制的办法、阶梯式的通道来进行落户,来合理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媒体聚焦:

  大城市“瘦身”计划致外来人口落户更难 未来,还漂在北上广吗?

  调查:居民“要价”90万才愿放弃北上广户口

  公安部:普通劳动者落户北上广并非无希望

各方评论:

  城镇化规划勾勒户籍进城路径

事件背景: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根据《意见》,户口迁移政策将逐步落实放宽。《意见》要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同时要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相关新闻:

国务院: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助亿万人圆市民梦

农民收获最大红利


小编抛砖: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件填写个人资料时,却会遇到同一个问题:“户口性质”。填过的人一定知道,就是“农”或者“非农”。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明白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区别?

  “农”和“非农”=同命不同价?

  有网友表示,农户和非农户,不同的身份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差别也是蛮大的,比如交通事故的赔偿。因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水平不一样,人们的平均收入也不一样,城市人的平均工资高,赔偿时基数和标准会高一些。农村人则相反,赔偿会低。同样是生命,却因身份差异,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赔偿后果。这对于农村人来说不公平。

  近年来,国家正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2014年7月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公之于众,此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先行一步。《意见》明确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意味着,以后再也没有“农民工”“暂住证”等词语,它们将被丢进历史垃圾箱……

媒体聚焦:

  “进城农民”市民化 莫让户籍拖后腿

  党报谈户籍改革:让农民进退有路 资源倾斜小城市

各方评论:

  评开放户籍管理:“自由迁徙”从广东先走出

  取消农业户口,让平权时代来临

  让户籍改革托起“新市民梦”

为户籍制度改革“积跬步”


小编抛砖:

  此次户籍改革制度并不意味着“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目前在我国已完全没有任何区别。一方面,在教育、医疗等福利待遇方面,“农村人”和“城里人”之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另一方面,囿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布的明显差异,不同城市户籍还存在“含金量”的差别,《意见》强调“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而对于特大城市则强调要“严控人口规模”。

  下一步,如何逐渐剥离与户籍相挂钩的诸多社会福利,将是改革的焦点和难点所在。《意见》对此进行了阐释: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滴水穿石、集腋成裘,户籍改革,其路漫漫。取消“农”和“非农”可谓是迈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

媒体聚焦: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启幕 改革路径呈五大亮点

  以户籍改革撬动流动人口难题

各方评论:

  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一步——谈户籍制度改革

  媒体评户籍改革:同“名”还要同“命”

事件背景:

  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户籍制度改革推进10余年来,一直是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幕拉开,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相关新闻: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打通“二元” 户口不再分城农

“居住证时代”渐近 为异乡人的冬天添暖意


小编抛砖:

  《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2月4日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多项同等权利,包括参加社保、随迁子女参加中高考等,征求意见稿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的落户通道,并明确了各类城市落户标准。

  此外,征求意见稿对特大城市设积分落户做了规定,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居住证发放地人民政府规定的落户条件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居住证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2010年,国务院文件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公安部2012年底报送了《居住证管理办法(送审稿)》。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14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的目标。12月4日,在公安部送审稿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全面的居住证制度“落地”又更近一步。

  2014年的大城市“瘦身”计划让在北上广长期工作生活的非户籍人口,心中压上了一块大石头——原本寄希望于通过户籍改革实现“落地生根”,现在落户变得更难。国家适时推出“积分落户制”再次让异乡人看到了落户的希望,积分入户如同把户籍当“奖状”发给城市管理者欢迎的人,无形中强化了户籍的福利性。让异乡人的寒冬暖意渐生。

媒体聚焦:

  新居住证制度为异乡人送去暖意 让改革成为新常态

  户改需加快步伐 居住证制度考验公共服务能力

各方评论:

  专家解读居住证制度:有助消除地域歧视

  专家谈特大城市积分落户制:为城市发展提供缓冲期

  居住证改革关键在剥离不公待遇

  居住证制度要突出和强化政府责任

事件背景:

  2014年12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居住证持有人可在居住地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9项基本公共服务……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

相关新闻:

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明确权利建立落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