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生活,不仅仅是活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在我身边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一个活着另一个却已离世,因为“不爱”还有希望去改变,生与死却不可逆。

  人生在世,活着远远不够,要能享受生活。

  不被大病拖垮,不为看小病发愁,读懂身体的预警,获取防病的知识……我们每前进一步,就离“活得好”更近一点。老人们早已行动起来了,2014年,我感受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前同事”“前校友”在减肥、晒身材,也看到网络上、朋友圈里传来传去的健身资讯、养生知识。于是我想,自己大概已经为全民健康指数拖后腿了吧……

  本期文字 王妍

最不想“享受”的改革福利

目标是:不差钱!


小编抛砖:

  还记得小品《不差钱》的经典台词吗?“人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就是人活着呢,钱没了!”可最最最痛苦的是,有钱就能治病(活下来),可惜没钱!

  大病保险,就是帮人们破解这样的困局。

  近年来,我国大病患者极端案例频发,因为一个人的疾病拖垮一家子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虽然有些家庭并未因此“支离破碎”,有些还能看到不离不弃、人心温暖的“影子”,但不能否认,另一些惨得“让人无法直视”。在现实的面前,夫妻、子女甚至父母的感情脆弱得不堪一击。时间和金钱都是刻刀,一点点斩断患者生的希望。因此,保障普通百姓最起码的生存权,是各级政府部门近几年的主要工作。

  2014年,大病保险做为今年的重点医改任务提出,截至5月,我国农村大病医保试点范围已覆盖全国50%以上县城。据介绍,到2015年,全国将全面推开大病医保工作。但现有的各地试点制度“五花八门”,资金来源不稳定,承办主体存在恶性竞争,这些都是大病医保全面推开的阻力。如何下好大病医保这步棋,关系到我国推进新医改的大局。

媒体聚焦:

  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试点覆盖全国半数以上县城

  大病患者极端案例频发 困难群体救助面临多重困境

  今年医改重点任务提出 全国推行大病保险

各方评论:

  推进大病保险要有合理路线图

  大病保险试点提速 资金安全如何保障

  医保统合须打破利益藩篱

  深化医改 商业保险承办居民大病医保将全面推进

能终结因病致贫吗


小编抛砖:

  有几个问题,首先,大病保险做到了“完全覆盖”吗?

  众所周知,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参保人。据此前报道,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及新农合人数就达到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但还是有“漏网之鱼”。在未投保的部分人中间,多是没有投保能力的社会底层,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如有用玻璃片自断双脚的刘敦和。

  其次,有大病保险看病不用付钱吗?

  目前我国多地试点的大病保险制度,一般有一定的起付标准,并且以产生的医疗费用做报销阶梯,按比例报销。以广西柳州为例,当地大病保险起付线为5700元。超过起付线0至3万元报销60%,3至5万元报销70%,5万元以上报销80%。也就是说,至少有20%的费用需要患者自己支付。因大病治疗费动辄万元、十万元,即便是20%,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媒体聚焦:

  五问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图)

  你真的了解社保吗?聚焦养老、医疗的“细枝末节”

  投保者5问大病医保:与职工医疗险有何区别?

各方评论:

  大病保险能否终结因病致贫?

  极致式求助大病医保待强化

  政策执行“跑偏” 居民大病保险待突围

  大病保险还要“大药保险”

事件背景:

  2012年8月30日,六部委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制度性安排;2014年2月8日,国务院医改办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尚未开展试点的省份,要在2014年6月底前启动试点工作……

相关新闻:

2014年中国将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不做全民健身的“后腿”

“掉链子”的年轻人


小编抛砖:

  有一种职业,叫做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职责是义务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截至到今年7月,我国已有147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当于每千人就有一名“体育指导”。按说这比例不算低,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注册的社会指导员中,中老年及女性占较大比例,尤其是在一线长期从事指导工作的更是以中老年为主。

  年轻人都去健身房了吗?恐怕不是。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加班时间长、长期接触电脑,没有很多时间能够参加锻炼。所以,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啃“体格红利”,能去健身房的是少数,好意思掺和在大爷大妈中间跳广场舞的更是少数。因此,近几年“小年轻”猝死的新闻听了不少,周围同龄人抱怨颈椎病、腰疼、烦躁的也大有人在,几乎每年体检,都会听到体检中心的大夫说“你们这拨年轻人的身体还不如上一拨老人”。

  转变观念,是实现全民健身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时间集中锻炼,起码要在上下班路上抻抻胳膊腿,有条件的话,加入到社区的广场舞或暴走大军吧,你会发现,大爷大妈能做到的其实没那么容易。或者奢侈一回,弄一个记录运动轨迹的手表,给自己一个健康的奖赏。哪怕只是睡前或醒后,几组简单的伸展动作。

媒体聚焦:

  让每一天都是全民健身日

  全民健身:中老年唱主角 青年人跑龙套

各方评论:

  全民健身难在哪?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化冬奥“激情”为全民“财富”——社会各界热议冬季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需要“齐步走”


小编抛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明确了六任务及七支持举措,涉及体育竞赛、场馆、资金、多元化发展等方面。

  之所以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因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可以增强人民身体素质,提高国家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根据卫生部健康教育中心2013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只达到了8.8%左右,在慢性病防治方面有很大差距。而据路透社报道,一项研究结果证明,经常进行健身锻炼可以改善慢性病患者的情绪,适用范围包括癌症、心脏病和背痛等疾病。

  其次,发展体育事业能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3135.95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0.6%,与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占GDP的3%左右有相当大距离。

  第三,发展体育事业还可以培养民族精神,将体育运动的不屈不挠、不断超越和团队精神转化为民族力量,融入国人血液。

媒体聚焦: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健身经费将纳入财政预算

各方评论:

  全民健身因何成为国家战略

  全民健身更需“举国体制”

  全民健身成国家战略重在投入

  全民健身,政府服务要到位

不和谐的杂音


小编抛砖:

  有媒体指出,在全民健身的火热大潮中,也存在诸如跳水节目死人、广场舞扰民、马拉松赛事猝死等事件,因此全民健身要和谐,更要安全。

  今年,居民以暴制暴对抗广场舞的新闻频出,广场舞因扰民被贴上“不招人待见”的标签。大妈委屈,“如果不放出声音,人家还以为我是神经病”,对抗者也无可奈何,正常的生活总在固定的时段被打破,似乎也一肚子苦水。健身场地的不足,将广场舞的力挺派和反对派之间的战争一度上升到社会问题。但需要认清的是,即便把发展体育事业做成国家战略,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因此,在有场地“撒欢”之前,希望双方都能互相理解,避免冲突再次发生。

  此外,在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还应注意安全。毕竟健身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发展体育事业是为了全民健康,可以避免的伤残或死亡事件就不必以生命做为代价。那些赛前准备不足,相关保障措施不到位,忽略体育竞技项目的专业性等错误做法,都是对运动员或参赛者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的曲解。

媒体聚焦:

  全民健身火热夹杂插曲:健康重要 和谐安全是前提

各方评论:

  高校体育场馆难以补齐全民健身的短板

  全民健身和广场舞找到“最大公约数”

事件背景:

  5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召开全民健身工作会议,推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加强群众体育工作;10月20日,国务院引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关新闻:

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爸妈”保卫战

“雾”里看养生


小编抛砖:

  还记得“神医”张悟本吗?2014年2月,他因脑梗住院了。网友支招“喝点绿豆汤”,张悟本回应“脑梗是让报道气得”,“绿豆汤治不了脑梗”。

  如今这个时代,百姓生活好了,富裕了,讲究生活质量的越来越多了,尤其是退休在家的老人,每人几乎都有几个固定时段“追”的养生节目。有需求就有市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或多或少有一些“主打”的养生节目,甚至还有健康养生“专属”频道。好像一夜之间,养生专家变得随处可见,各种健康资讯也铺天盖地而来。

  从最早的苹果要削皮吃,到后来各种版本的苹果皮要吃和不能吃的十万个理由,观众听了这个的,转到下个频道,也许就是完全相反的一个说法。养生节目各自“出招”,有的打着XX明星的旗号博取观众信任,有些借助知名媒体的品牌影响力,有些甚至活生生办成了电视购物节目。

  消费者就像雾里看花,越看越乱了。

媒体聚焦:

  广电新规难治养生乱象 禁而不绝节目依旧惑众

  起底部分电视养生节目利益内幕: 养生怎成养“生意”?

  食品如何变“神药”?——揭开一些电视养生节目的“忽悠术”

各方评论:

  姚孝平:养生节目“打架”

  养生节目是该管管了

  养生节目不能成为伪大师们的“道场”

为养生“打假”


小编抛砖:

  养生,常常与中医挂钩。做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医疗文化,中医凝聚着国人千年的智慧。五行理论、天人合一、精气阴阳……中医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不是四五年理论学习可以掌握的。也就是因为“门外汉”看不懂的专业性,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因为买保健品与子女翻脸,嫌儿女不够孝顺的;花光毕生积蓄,甚至问亲朋好友借钱参加促销活动的;轻信土方、秘方、祖传药方,拒绝治疗,延误病情的,受害方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疾病缠身的患者。厂家或者商家利用他们追求健康的心理,宣传夸大自己的产品;利用老人空闲的个人时间和空虚的内心,一口一个“爸、妈”地哄着叫着;利用免费、促销的幌子引受害者一步步“上钩”。

  所以,不光是养生节目,整个保健养生产业都需要“祛病”。执法部门应取缔不法厂商或代理商,监管部门要深入社区、及时发现并纠正商家的虚假宣传,政府还应加大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上的投入,建立起良好的发展及评价体系,为“专家”正名,为百姓提供更靠谱的养生资讯。

媒体聚焦:

  养生行业鱼龙混杂 专家:别过度迷信

  “养生偏方”不靠谱——医学专家详解养生不当隐患

  天价保健品背后营销术 谁在忽悠老年人上当

  逾九成受访者感觉身边老人爱上当 认为主因是缺乏关爱

各方评论:

  养生节目还是离钱远点好

  评总局整顿养生节目:养生不能“害生”

我们期望的“长生不老”


小编抛砖:

  生命是一场不可逆的旅行,行路人都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因此长寿,不仅代表生命的长度,也代表生命的质量。物质条件是长寿的基础,生存环境是长寿的根本,家庭和社会的关怀是长寿的保证。而百姓健康长寿,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因此,不仅要规范养生市场,设计合理的健身、养老互助体系,还应该树立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为百姓提供更适宜生存的环境。

各方评论:

  “养生热”透视中国人的健康焦虑心态

  养生节目应给求生之欲降温

事件背景:

  10月1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从2015年起,电视养生节目只能由电视台策划制作,不得由社会公司制作。同时,养生节目不得使用演员和各类社会名人担任主持,观众咨询电话必须由电视台或频道设立并只能在片尾提示……

相关新闻:

电视养生节目不得用名人任主持 不能出现联系电话

为外资医院拆掉“门槛”

为医改探路


小编抛砖:

  在外资医院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就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去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相对规范,但患者扎堆,另一种是民营医院,发展时间较短,就医的人少一些,但医疗水平参差不齐。

  引入外资医院,就诊有了“第三条腿”,一条“白肥美”的腿。首先,外国一些医院的医疗水平比国内先进,他们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硬件水平相对较高;其次,一些世界知名的医院拥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还有完整的人才培养选拔体系,软件环境排在世界前列;第三,优秀的外资医院拥有良好的服务体系:成熟的就医问诊流程,热情、人性化的就医服务等。因此,引入外资医院,是弥补现有医疗体系不足的一步,也是医改探路中勇于尝试的一步。

媒体聚焦:

  北京等7省市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医院 可吸引高端人群

  外资独资医院在7省市"开闸"试点 "洋医院"落地还要生根

各方评论:

  洋医院“入驻”中国 医改探路正当时

  政策利好 “洋医院”能否带来就医环境改变?

“洋医院”入华慢吞吞


小编抛砖:

  据媒体报道,截至2003年6月,全国有正式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近160家,以不设床位的诊所或医疗中心居多,约占50%……而这一数字,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几乎“零增长”。

  外资医院入华的“怀抱”已经放开,为什么没有“遍地开花”呢?

  首先,我国医疗领域对外开放的时间并不长。2000年,我国才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境内设立合资合作医院;2011年12月,发改委、商务部在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在国内设立医疗机构从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到2014年8月,才允许在七省市试点外资并购或新设医院。其次,政策在配套措施及执行环节产生“消耗”。2001年台湾长庚集团就计划在北京建立医院,后遭到公立医院联名反对,只好作罢。直到2014年11月才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京开了一家医院。

  上层政策的“温度”,经过配套政策不足的“降温”、地方执行过程的“冷却”,到了最后就变成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阻碍了外资医院入华的“热情”。

媒体聚焦:

  国人出国看病需求悄然增长 洋医院入华慢吞吞

  外资独资在华办医开闸 “洋医院”恐水土不服

各方评论:

  试点外资独资医院 破除“玻璃门”是关键

  然 玉:外资独资医院成色需本土市场检验

期待“洋医院”破冰


小编抛砖:

  外资医院的引入,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尤其可以吸引外籍人士和高资产用户,对现有庞大就医人群进行了分流;增加了各医院间的的竞争,带动民营及公立医院的发展,为整个医疗市场注入活力。同时,它还会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及器材,帮助提高国内医学专业化水平,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此外,许多国家都有以公益性为主的慈善医院,国外一些慈善机构或个人会为他们投资,一旦引入外资医院,或将带动更多慈善公益性质的医院产生。

  引入外资医院的好处多多,但也应该看到,它并不是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的关键。外资医院一般走“高大上”路线,费用自然不便宜,而且不能进行医保报销,只能考虑商业保险。高昂的医疗费和药费会给工薪阶层造成比较大的经济负担,只能做为现有医疗体系的补充。

媒体聚焦:

  专家:外资医院服务对象为高收入人群

各方评论:

  期待洋医院“破冰效应”

  期待外资医院带来“鲶鱼效应”

  外资医院营造起点公平

事件背景:

  8月,国家卫计委、商务部下发通知,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设立外资独资医院。7月22日,首家全外资医院落户上海。

相关新闻:

 “洋医院”扎根中国还要迈过几道坎?

首家全外资医院将落户自贸区 全国试点有望提速

走出“羞答答”的困境

多点执业落地难


小编抛砖:

  今年1月,卫计委曾就医生多点执业问题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取消医生多点执业的地域和数量限制,简化审批手续,可8个月后,传说中9月底“落地”的意见“没有来”……做为新医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关键环节之一,医生多点执业试点已有五年时间。虽然大部分普通市民看好这一政策,但实际操作中,医生多点执业遇到重重困难。

  首先,医生多点执业需要所在单位审批。我国一直以来实行“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二元体系,公立医院拥有民营医院没有的体制、晋升考核、科研立项等优势,这些都是医生看重的“饭碗”。做为公立医院的医生,要想“走穴”必须通过单位这一关,而做为“东家”的医院,为了保证对患者的吸引力,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医生到别的医院去。审批过不去,医生自然也就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医生多点执业事故责任让医生及院方担心。目前,在公立医院就职的医生,由医院缴纳医疗责任险,而民营医院有的上,有的没有上,因此医生到民营医院执业,就要考虑万一出医疗事故如何赔偿的问题。同时,出于对医疗安全及事故责任的忧虑及相关费用支出的考虑,医院也不愿接收外院医师“兼职”。

媒体聚焦:

  北京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部分医生怕被单位穿小鞋

  探访医生多点执业:公家身份让医生不敢兼职

各方评论:

  医生多点执业缓解看病难

  医生多点执业 改革不能停歇

  “医师多点执业”为何难落地

为了共同的目标


小编抛砖:

  目前多个地方试点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让医师及百姓看到了希望。例如,北京8月、长沙11月执行的政策中,医师多点执业不再需要通过本单位审批。黑龙江4月下发通知,明确医生多点执业应保证第一执业地点的工作时间,做好本职工作……

  要将医生多点执业进行到底,仍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如医生晋升制度的改革,配套法律法规的修订等;也需要现有医疗从业人员解放思想,尤其是决策层,能从国家及百姓利益出发全盘考虑;还需要院方及医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患者,相互协调,共同解决难题。

  用好多点执业、分级诊疗、引入社会资本三把“利刃”,百姓将再也不用愁“看病难看病贵”了。

各方评论:

  医师多点执业须要理顺三个关系

  医生多点执业与“星期天工程师”

  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是利好也是考验

  打通多点执业“最后一公里”

事件背景:

  2009年9月,原卫生部在其网站公布《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对医生多点执业概念及具体操作方式给出官方解释。2011年7月,医生多点执业试点范围扩大,医生执业地点增至两个;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改2014重点任务,重点推进医生多点执业……

相关新闻:

医师多点执业意见9月底将出台 配套政策仍是难题
卫计委就《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