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筑梦:原就不必“鸭梨山大”

    道,是指极致的宇宙世界观、世界规律、规则。老子中曾经言:道可道非常道。晓得道,谓对大道有所了解、认识,并且能说出来。家长期许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人生的真谛,“知识改变命运”是老一辈对新生代的期许与祝福最直观的表达。

    孩子的求学路,不知何时起却成了许多家长的“心病”。升学考试、额外加分、跨区录取等都成了令家长头痛的问题。总能听见家长哀叹“孩子读书,该怎么办呐”。

    2014年,教育部牵头对小升初、高校招考等进行制度改革,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积极应对社会热点问题,让家长和孩子明白——知识筑梦,原就不必“鸭梨山大”。

  本期文字:杨冰玉

知识筑梦第一关——小升初

●招生片区化

小编抛砖: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民教育。换句话说,孩子只要上了小学,上初中是肯定有保障的。可如今,小升初却成了家长的一块心病。

    由于教育质量和师资力量的不同,优质初中显然更受家长的青睐。让孩子入读优质初中,除家长自身“能力”外,孩子的成绩也成为了重要条件之一。孩子成绩优秀,家长不用愁,因为就算不动用“关系”,孩子也能顺利入读优质初中。孩子成绩较差,家长不用愁,反正也读不了优质初中。这可就愁坏了孩子成绩位于中层的家长,孩子发挥好一些就有入读的希望,手一抖可能就与优质初中无缘。这类家长,若自身“能力”未强大到让孩子入读优质初中,那就只能另辟蹊径以达目的。武汉的家长可谓是其中楚翘,2014年国庆节,武汉3500多名小学毕业年级学生考场内参加“语数外”三科大联考,要知道,武汉官方统一招生考试已取消了12年,这场自发的联考让人们意识到,为让孩子上优质初中,家长可以多疯狂。

    2014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单校划片)。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优质初中要纳入多校划片范围。家长虽对同区域学生入读优质初中的公平公正存质疑,但与从前相比,他们可以松一口气了。

媒体聚焦:

多方协力破解小升初困局(图)

小升初政策调整不宜操之过急

小升初新政之忧:从“拼爹”变“拼房”?

各方评论:

社会有病别让孩子“吃药”

小学升初中也能搞“指标到校”

落实“小升初”新政核心在于教育放权


●特长生加分

小编抛砖:

    为将孩子送入优质初中,有的家长托关系,有的家长送礼金,更有甚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让孩子参加各类比赛,以此获得额外“加分”,以特长生的身份“杀出一条血路”。

    最常见的特长生主要集中在艺术与体育两大块,有家长反应,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四处玩耍,自己家的孩子每天刻苦学习,最后却因为特长加分而上了比别人差的初中,这叫人无法接受。固然,有的孩子天生跑步比别人快,画画比别人好,处于人才培养的角度给予适当的“加分”是可以接受的。但越来越多的“冒牌”特长生,让特长生“加分”显得既不公平又不公正。

    教育部在小升初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特长生招生具体办法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如此一来平日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们心理平衡了,因为他/她再也不用因跑步比别人慢或画画比别人差而上不了优质初中了。

媒体聚焦:

“门槛提高”致考试人数减少

中国学生也可以抛弃分数的羁绊吗?

特长生考证热高烧难退

各方评论:

小升初特长生“门槛”录取率双提高

小学初中“择校热”今年大幅降温

公办民办校可相互委托 特长生比例将逐年下降


●北京市小升初改革

小编抛砖:

    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作为首批相应教育部号召的城市,为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北京推出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此破解小升初困局。这7所学校均实行“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此举应发各方热议,少数家长对学制的改动存质疑,担心孩子无法适应,但大多数家长对此表示赞许,称此举不仅能解决小升初的“麻烦”,还能让孩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学习成长。

媒体聚焦:

多方协力破解小升初困局

北京“小升初”改革之路

“小升初新政”能否带来教育公平

各方评论:

北京中考新政欲解小升初“择校”难题

制止小升初择校风 推进免试就近入学

北京推出“九年一贯制”学校试破“小升初”困局引关注

事件背景: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发出“小升初”特长生“减招令”,要求到2016年,小升初特长生招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

相关新闻:

教育部出台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全文)

筑梦工程第二关——高考

●文理不分科

小编抛砖:

    在小编印象里,高考就好似一个魔咒,每每念叨这两个字,都有一种让人头皮发麻,冷汗直冒的压力感。这种感觉早在小编上高中前就以有所体会,还记得一年高考前夕,隔壁姐姐为了参加考试每每学习到深夜,哪怕小编都吃完宵夜了,也还在挑灯夜读。直到小编自己进入高中,面临高考,才明白当时隔壁姐姐所面临的压力。高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群人的战争。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跟开了挂似的日夜复习;父母为了孩子考出好成绩,跟打了鸡血似的照顾孩子起居;老师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跟不要命似的狂布置卷子;补习班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跟不要钱似的疯狂加课······

    犹记得高一下学期,老师把文理分科分班表交到我们手上的场景。当时小编全身一个激灵,读文还是读理?这将会是关乎小编命运的选择。有人说文科将来好找工作,但理科工资会更高。有人说文科都是书呆子,但理科宅男宅女也不少......最终,由于化学从未及格,小编踏上了文科这条“不归路”,谁让小编我的地理成绩也够呛呢。现在的孩子比小编可要幸福多了,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改革方案,他们将不再面临文理分科这种纠结的选择。文理大综合,可具有一定的偏向性,但不强制放弃某些学科的学习。这让小编我十分羡慕,当年小编我虽然化学成绩不好,可化学老师曾是校花,若能和美女多呆一呆,想必也是极好的。

媒体聚焦: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或走出“第三条道路”

文理不分科 考生忙攻略

考试更合理 让教育更公平

各方评论:

专家解析高考四大变化:文理不分科绝非回老路

“文理不分科”回归通识教育

文理不分科 高考更不易?


●高考“全国一张卷”

小编抛砖:

    对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学校录取分数线相同,考试试卷不同,但报考学校相同,这样的考试制度存在一定不公。考全国卷的考生羡慕自主出题的考生,因为他们考前复习必然更具有针对性,自主出题的考生更易发挥好。而自主出题的考生也羡慕着考全国卷的考生,因为要照顾多地区,考全国卷更容易出高分。这个问题不仅让考生抓狂,也让家长和老师等一干人纠结。高考“全国一张卷”的呼声日益高涨,2014年出台的高考改革意见中指出,自2015年起,我国将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此举虽未一次性达到统一,但也给了人们“全国一张卷”不远了的希望。

媒体聚焦:

须正视“全国一张卷”背后的公平期待

全国一张卷载不动的忧伤和希望

“高考全国一张卷”呼声缘何高涨

“高考全国一张卷”支撑的只是公平幻觉

各方评论:

全国高考“一张卷” 就能保教育公平吗?

全国一张卷载不动的忧伤和希望

如何看待高考全国一张卷

赵红信:“高考全国一张卷”是穿旧鞋走老路


●自主招生

小编抛砖:

    有这样一群考生,在别的考生为了备战高考和书本死磕时,他们正在有限的听着音乐散着步、哼着小曲逛着街,他们不是不学无术,相反,他们是抓住了高校自主招生这个机会。学生在通过高考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高考降分政策,一般通过考试后招生学校会与其签订招生考试合同,签订合同后,一般可享受降低10分至几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另外还有专业选择方面的优惠,具体合同则要与学校商谈。这令其他考生表示“十分受伤”,因为自主招生也可存在猫腻。

    起初,自主招生被认为是改变这一局面的破冰之举。人们期望该制度的付诸实施能够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然而学校为在高考前抢占生源、校董”年捐100万“点招”指标成回报、招生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将自主招生推上了风口浪尖。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2015年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并不得采用“联考”形式。此举让众多考生齐齐松了一口气,“终于又有公平的感觉了”某高三学生如是说。

媒体聚焦:

自主招生到底“谁说了算”?

2015年高校真会取消“自主招生”?

北大清华等高校自招方案集体难产

各方评论:

名校组建自主招生联盟 自主招生成为“小高考”?

自主招生挪到高考后 高校竟然“集体静音”

2015年将没有自主招生 或改为“综合评价”?

事件背景: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同时高校自主招生将移至高考招生之后······

相关新闻:

国务院: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招生录取机制改革

●加分乱象被遏制

小编抛砖: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考试分数出炉的一天。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后虽不似备考时那般紧张,可也报考哪所学校,选择什么专业操了不少心。对于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而言,考上好的学校,选择好的专业,是关乎命运的重要抉择。每年因1分之差而错失心仪学校的考生不在少数,因此高校每年出台的录取分数线,其关注程度不亚于几百万彩票的开奖。

    高校录取分数线无法人为改变,可学生的分数却是“有机可钻”。艺术类、体育类考生的加分待遇,成了很多家长和考生的希望。有的考生无论成绩好坏,为了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往往在高考前突击某项特长,要么跑步、要么画画,总有一项能混得加分。这样的做法对很多考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对那些平日里辛苦训练的特长生而言更是不公平。此外还有少数名族加分、海外华侨加分等,其中水分太大,细细分析让人胆战心惊。

    意见指出,自2015年起,自主招生将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也将取消,而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人数要占据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媒体聚焦:

遏制高考加分乱象 为社会公平“加分”

高考加分要瘦身更要改革机制

每一名高考加分者都应经得起检验

高考加分之弊不只是弄虚作假

灰色加分的道德拷问

各方评论:

舒圣祥:高考加分项目应走精细化之路

警惕“高招扶贫”重蹈“高考加分”覆辙

高考加分不是花钱买分

高考加分不能任其高招频出


●录取流程公开透明

小编抛砖:

    高考过后等待分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待录取结果就是一个纠结的过程。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学校,考生分数虽然公开透明,可学校录取过程却不那么“阳光”。明明超过分数线却被分数较低的考生抢走入读名额的事时有发生,考生和家长不仅期待公正的加分政策,更期待公开透明的招生流程。

    意见指出,我国将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媒体聚焦: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领高中教育

为深耕高考改革点赞

抓住“牛鼻子”推进考招制度改革

各方评论:

大学招生要走出“量化”困局

适应招考改革常态化

武伟珍:读懂自主招生的公平期待

事件背景: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高校在招生时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就考试加分、招生选拔及录取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关新闻: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文)

“211”“985”不会取消

小编抛砖:

    我国目前共有112所“211工程”院校和39所“985工程”院校。这两顶帽子,就像颜色鲜艳的标签一样,在全国2000多所高等学校中标出了“等级之分”。

    考上“211”和“985”成为考生们奋斗的目标,不仅为了院校的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名校效应”。所谓“名校效应”,以招聘为例,是指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将优先选用“211”和“985”毕业的学生,虽然“能学”不代表“能干”已是大众常识,但多数情况下人们仍未能脱离重点院校的光环。

    取消“211”和“985”不仅是高校发展所面临的选择,同样也是无数学子的心声。此工程原为培养人才所开设,而今,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各类人才的发展,许多有能力有才干的学子因“名校效应”而痛失良机。当然,“211”和“985”为培养人才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只是时代在变迁,高校等级之分是否也能回归平等?

媒体聚焦:

高校迎后“985”“211”时代 如何打破身份壁垒

“985”“211”工程存废之争持续折射中国大学改革之困

对“985”“211”的争议不应止于“不废除”

媒体聚焦:

调查显示:“985”“211”仍是名企招大学生门槛

逾四成受访者认为:985、211工程不应继续搞下去

“211”“985”被指成高校“贫富分水岭”

事件背景:

    出今年4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原话说“因为现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其中一个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报道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曾经“高高在上”的985、211工程要废除了么?

相关新闻:

网传“985”和“211”工程取消 教育部作出回应

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小编抛砖:

    在老一辈的思想里,职业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成绩差而做出的无奈之举。从前,家长让孩子参加职业教育,为的是孩子毕业后有口饭吃。如今,职业教育已经从“好就业”转变为了“就好业”。时代在进步,求职时拥有一门手艺往往比高学历更加吃香。如何打造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成为我国近年来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支持建设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977所高职学校的1816个专业、4556个实训基地,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教师培训近27万人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媒体聚焦:

职业教育需要集纳各方智慧资源

职业教育改革新景扫描:夯实中国制造的人才基石

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转型“对表”

各方评论: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破解“知行合一”难题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须破除“四大”观念

职业教育应统筹发展

事件背景: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其中,中职毕业生兼具“本地就业”“第三产业就业”“绝大多数在城镇就业”等特点,每年约有500万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了到城镇就业......

相关新闻:

职业教育改革:构筑人人成才的“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