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文人琴家吴寒古琴与中国文人的不解之缘
//www.workercn.cn2017-08-16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源礼乐安邦,考古发现将古琴

  追溯到2700年前

  去年11月,在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国古琴文化大展,以典籍为依据,以编年的形式梳理,从上古时期一直讲到近代,用循典稽古方式讲出古琴的文化。很多典籍当中都这样描述:古琴是创造于人类古代文明轴心时期,而唯一存活并发展至今的一门艺术。

  古代文明的轴心时期,大概是什么时候呢?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个阶段,这一阶段可算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大爆发,出现了很多的先哲,比如西方出现了柏拉图、东方出现了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等。我们发现,琴在这个时代留下了很多的印记,《诗经》当中有大量的内容描述古琴。

  现在我面前的这一床琴的制式,叫仲尼式,在传世名琴当中,仲尼式古琴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大,主要是缘于儒家思想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孔圣人,也是一位文人,他一琴一剑周游列国,听到了世界各地的音乐,有正音,也有靡靡之音,到最后集《诗经》305首,孔子皆详歌之。明代仇英画、文征明题跋的《圣迹图》的第十一幅《学琴师襄图》讲鲁昭公十九年孔子向师襄学了琴曲《文王操》。

  除了画作以外,实物考证可以为古琴的历史作为证实。马王堆汉墓和曾侯乙墓的考古发现,证实古琴有2400年左右的历史。但在2016年的上半年,这个纪录又被改写,湖北枣阳郭家庙附近有一座古墓,是西周曾国贵族的墓葬,这里发现的古琴实物将古琴历史追溯到了2700年前。文献上记载的古琴可以推至尧舜,至于是否真实确凿,还有待考古发现。古琴的文字记载有三千年之久,典籍当中“琴”字的写法也多有变化,在众多写法之中,“琹”表示丝弦附于木;“珡”表示八音造于人。从《礼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琴上升到了治国安邦的地位,我想礼乐兴国并非一日之功。

  很多人喜欢琴声是因为音色之美,其实音调的高低,与人的社会化程度也是有关的。我举例人对低音的感受来说明:一两岁的小朋友,如果听到高亢的声音,比如小提琴和古琴,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而听到大提琴和大号他会不以为然。当他对社会有了更多认知之后,他对古琴的低音会有更多的理解,甚至会泪流满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逐渐戴上一张面具,行为处事有更多的顾虑。而低音乐器可以揭下这层面具,这是音调给人的状态带来的改变。在这种调适之中,礼乐实现了对人的教化,并逐渐上升到一种玄妙的境界。无物无我,摇扇操琴,吟风弄月,登高望远,这是文人阶层的生活方式。古琴带着文人的风骨,从先秦而来,伯牙子期知音难求,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姿态流传至今。

  神 绿绮和焦尾

  一个最华贵,一个最传奇

  先秦文人在一定程度上把古琴推到了一个高度,东汉和西汉又有司马相如和蔡邕。

  司马相如有很多和琴有关的故事,他所写的赋辞藻多彩绚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称为赋神。他也是一位善琴的人,《凤求凰》是他追求卓文君的诗歌,更是他创作的一首琴曲。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古琴操得好,但他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贫穷,“家徒四壁”就是在形容他,家里空空的四面墙,没有家具,更没有艺术品,为了好养活,家里人给他起名叫“犬子”,后来很多士族阶层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他一样有才华,才有了“犬子”的谦称;第二是口吃,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上天在给司马相如关上一道门的时候,也给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用琴和文章去表达。司马相如用艺术表达赢得了自己想要追求的婚姻,也成就了一位追求自由的女性。司马相如的琴叫做“绿绮琴”,绿是指用绿松石、孔雀石研成粉末后,与鹿角粉调和在大漆当中呈现的颜色,与金银珠宝、珊瑚形成八宝灰;而绮是具有美丽花纹的丝织品。这一床琴很美,李白在《听蜀僧濬弹琴》中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也在化用这一典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或许就是在和绿绮琴做对比。

  蔡文姬是古代第一才女,她写的《胡笳十八拍》,郭沫若先生评价它是继屈原《离骚》之后最值得读的长篇抒情诗。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家的藏书汗牛充栋,他的书法刻成碑以后,每天有上千辆马车的人来他家临习。蔡邕隔壁的邻居在烧柴火时,他注意到木头在火中爆裂发出的声音非常动听,“有金玉之声”,他觉得这块木头是斫琴的良材,就跑去把它抢救下来,做了一床琴,因为尾部有烧焦的痕迹,故而得名“焦尾琴”,后来这床琴拥有了太多的故事。在国图的大展当中,我们看到的焦尾琴是复制品,为了更好地还原样貌,在琴尾龙龈一侧的冠角处还做出了烧焦的痕迹。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