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4月05日 星期一

风清景明正清明

——各地倡导文明祭扫见闻

新华社记者
《工人日报》(2024年04月05日 01版)

节届清明,慎终追远。近年来,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文明低碳的新型祭扫方式越来越受欢迎。变的是节俗,不变的是文明,无论祭扫形式如何改变,中华民族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缅怀英烈等清明传统文化内涵始终没变。

人生尽处 春满花枝

4月1日下午,在湖北武汉市石门峰纪念公园,山丘绵延,鲜花翠柏,一场集体公益生态艺术葬正在举行。忽而雷声阵阵,春雨降下,挽歌轻轻奏响,青年舞者在雨中起舞。起灵、送行、落葬,亲友们手捧花束,目送22位逝者在此长眠。

“母亲是一名从业40年的医务工作者,她认为我们来自自然也应归于自然,要求死后选择无污染的环保葬礼。”一位逝者家属说。

相关负责人柯明介绍,本次生态艺术葬在创意花束、胸针等设计上运用了因冻雨受灾的松木,传递了生态理念,用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法诠释生命的厚重绚烂与温暖情感。

据了解,石门峰纪念公园已连续8年举办集体生态葬活动,目前已有2000多位逝者安息于此,与苍柏青松为伴。

“为亲人写下心里话,寄托对他们最深的想念。字短情长,细腻芬芳……”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吉林长春华夏陵园以“我们都好,只是想你”为主题,打造免费开放的公益祭思祠堂。

3日上午,在长春华夏陵园内,市民走进铺满绿色地毯、布满鲜艳花朵的祭思祠堂,或献上鲜花,或将思念写在一片“树叶”上投入“生命之树”,或现场作画放到相框内。

“公益祭思祠堂吸引了更多人用绿色低碳的方式寄托哀思。”长春华夏陵园总经理助理辛颖说。

“云”上祭扫 遥寄哀思

“没想到科技也能给祭扫带来这么多便利。”因为村里有“深埋不留坟头”的安葬传统,以前,山东东营广饶县李鹊镇赵寺村的田先生并不容易能精准找到已故父母的墓穴。而现在,他在“数字公墓”平台上输入墓穴的坐标位置,用手机导航就能找到了。

2023年下半年,广饶县在有“深埋不留坟头”安葬传统的乡镇,创新推出“数字公墓”。广饶县殡葬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公墓”既有虚拟的部分,又有实体化的“数字公墓”示范园,可供亲友到现场祭扫、寄托哀思。

随着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用更环保、绿色的方式寄托哀思,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在长春华夏陵园微信公众号上,陵园推出云纪念、云祭扫服务,人们可以为故人敬献鲜花、点亮蜡烛,还可以写下想对故人说的话,通过“天堂邮局”传送思念。记者在“华夏云纪念”主页里看到,已有105万人次以此方式表达了哀思。

“在母亲的忌日我会到现场祭拜,在清明节就通过线上祭扫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不论以什么形式,重要的是表达心中的爱和思念。”长春市民黄晓说。

插柳踏青 向上而生

以中国传统祭祀祈福和诗酒花茶为主题的清明文化节3月30日在重庆福果山生命纪念园举行。活动现场,有锦鲤放生、花灯祈福、丝带祈福、吃清明粑、放纸鸢等“福文化”体验;有《大国英姿》《说唱脸谱》等传统文化节目表演;还有团扇题诗、酒文化品鉴、插花艺术体验、明前新茶品鉴等活动,为游客带来别开生面的清明踏青体验。

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梅花、樱花、梨花竞相绽放。古城街头,投壶、锤丸、蹴鞠等传统民俗活动令人应接不暇。在台儿庄古城无名英烈遗址处及大战遗址公园内,游客们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默哀致敬。

“刚才,我和家人参加了祭奠活动。革命先烈的故事激励我们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蓬勃的朝气面对生活。”来自江苏的游客赵女士说。

(记者丛佳鑫 熊翔鹤 周思宇 赵丹丹 王佳琳)

(据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