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5月16日 星期一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浦江两岸奔涌“数智浪潮”

本报记者 于灵歌 裴龙翔
《工人日报》(2023年05月16日 01版)

开栏的话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各地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国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生机勃发。为挖掘各地区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有益经验、亮点成就,本报记者分批次深入基层调研采访,生动呈现各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新成绩,群众身边可知可感的新变化、新收获。今日起,本报推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栏目,敬请垂注。

 

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里,中国商飞的工业元宇宙园区、上汽打造的国内首个“黑灯工厂”无人车身车间示范生产线、沪东中华运用自主工业软件设计生产的国内第一艘LNG船……展示着高端制造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前沿进展;

街头,由红色公用电话亭改成的“Hello老友亭”,配备了“一键叫车”功能及多种类型的民生应用;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智慧养老集成平台与智能设备,提供安全防护、照护服务等多种精准服务……

在上海,处处细节可感受到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创新、便捷与开放。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面向全球城市竞争,上海提出建设国际“数字之都”,到2030年,将实现领先的数字经济规模、普惠的数字生活体验、现代化数字治理能力、数字贸易的国际枢纽、数据要素的战略链接、数字技术的创新策源。

目前,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框架基本建立,浦江两岸奔涌“数智浪潮”……

“创新之力”引领产业升级

这一端,检测人员戴着AR眼镜,控制机器人到检测位置,利用无损检测云平台AI算法实现缺陷智能检测,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多项操作;另一端,运载火箭贮箱箱底检测机器人还能通过机器人之间的“里应外合”,精准检测缝隙焊接的是否紧实,就像给焊缝做“体检”。

这是5月11日,记者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看到的一幕。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戴铮介绍,这套火箭贮箱焊缝智能化数字射线检测系统由研究所自主研发,检测速度较传统检测方式提升10倍以上,大幅提升检测质量。

“这套检测系统不仅可以给火箭做‘体检’,还适用于汽车、船舶等制造业领域的安全管理。”戴铮告诉记者。

不止于高端制造业,创新推动的数字化转型越来越成为上海产业经济发展的底色。

以数字化引领,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上海重点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已累计建成100个市级智能工厂、3个国家级标杆工厂、8个国家级示范工厂,培育10余家产值超10亿元的智能系统集成商,49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如今,上海不仅产业数字化基础雄厚,数字产业化也在抢先布局。2020年,上海推出《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展12个方面在线新经济,细分领域优势突出;2022年,上海首发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新赛道行动方案,开辟超万亿级新赛道,推出张江数链、漕河泾元创未来等新一批聚焦新赛道的特色产业园区;成立跨境数科,建设国际数据港,试点9个跨境场景,开展数据出境评估。

数字化转型加速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

制度支撑让“惠民场景”落地

全市公共交通“三码整合”全覆盖,日常出行,只需一个“随申行”APP,就可提供公交、轨道交通、轮渡等公共交通以及一键叫车、智慧停车等出行服务;只需一个“随申码”,各类政务生活服务事项触手可及;基于健康网工程和医联工程,上海实现市级医院号源池统一,全市就诊检查记录跨院“一张网”……

如今在上海,各种“小而美”的数字技术与应用让人民生活兼具“烟火气”与“数智感”。

这源于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上海通过专班推进、部门联动,组建行业部门牵头的10个转型工作专班,从市民的高频急难问题出发,形成“揭榜挂帅”的建设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场景运营。目前,上海已汇聚100余家单位和企业合力,建成25个重点场景,启动建设10个新场景。

得益于法治建设与制度支撑,更多“未来感”的普惠场景,正伴随着产业创新发展逐步落地。

驾驶位空空如也,车内也无一名测试安全员;方向盘随路况自行转动,车子自行打灯转向、掉头,一路行驶流畅平稳……5月12日,在上海市浦东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记者试乘体验了自动驾驶出租车。

今年2月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正式实施。3月,浦东发布相应实施细则,明确在浦东划定的路段、区域内,智能网联汽车的主驾驶位,可以不再配置安全员,就能进行上路测试、示范应用运营以及最终商业化运营。

“一网通办”实现事事“省心办”

改革前,市民去医院需要排队挂号,去科室看病,再去排队付费,检验检查,看病需要反复排队;改革后,市民在“随申办”移动端进行签约绑卡,授信提额,线下无须付费窗口排队,诊间出示“随申码-电子医保凭证”就能完成医保和自费自动结算,实现信用就医“无感支付”。

截至2020年8月,上海已实现全市410家公立医疗机构“脱卡就医”“信用就医”全覆盖。

让医疗付费简化成“一件事”,这是上海推行“一网通办”,助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缩影。 “一网通办”即对各部门内部流程和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进行重构优化,实现革命性的流程再造。

为助力办好“一件事”,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梳理了个人全生命周期和法人全发展周期中最为高频服务。围绕出生、上学、就业、养老等个人全生命周期,企业开办、场地获得、生产经营、清算注销等企业全发展周期,对高频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目前,已上线49项“一件事”,办件量已突破600万件。

如今, “一网通办”升级为长三角“同城服务”。日前,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浙江户籍居民徐先生来到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大桥派出所,仅用3分钟就为自己新出生的女儿申报了长三角区域跨省新生儿入户业务。上海会同苏浙皖三省共同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累计上线148项服务,实现37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

截至今年3月底,“一网通办”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过7968.93万,法人用户超过311.06万,接入事项3622项,累计办件量达3.36亿件,2022年度网办率83.97%,实名“好差评”好评率达99.96%,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