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一

有企业具备潜力却无法深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有企业创新成果要推广但面临供需信息割裂——

【创新在一线】单打独斗的创新如何聚“点”为“链”

本报记者 卢越
《工人日报》(2023年03月15日 07版)

阅读提示

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深度参与国家或地方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失去了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机遇;创新主体之间“各自为政”,创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藩篱尚未打破;不少创新成果的受益受众面太小,未能更好地推广……如何打破单打独斗的创新局面?突破核心技术,就必须将各创新主体拧成一股绳,形成创新联合体,这是今年全国两会上,诸多代表委员的观点。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艺师刘争,带来关于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提案,提到“亟须产学研用各界通力合作”。

突破核心技术,就必须将各创新主体拧成一股绳,形成创新联合体,这是今年两会上,诸多代表委员的共同观点。

激发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黑龙江省产学研促进会会长陈良勇发现,很多基础条件良好、具备潜力的民营企业因受到产学研在体制机制、合作模式、人才供给等方面因素影响,无法深度参与国家或地方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从而失去了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机遇。

“一项研究数年的专利技术能够得到量产,才能真正发挥到最大作用。”陈良勇提出,要尽快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激发民营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航空工业凌峰军品分厂加工中心班长刘忠对此也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在我国的制造业中,一些民营资源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利用,存在有订单但产能不足、新产品研发资源不足等问题。

“创新不是各自为政,只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完成。建议在高端制造业集聚的地区试点建设高端制造产业‘超市’。”刘忠说,“一方面可以使龙头企业发挥技术优势,聚焦产品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还可以牵引民营企业融入高端制造产业链,激发民间资源活力,最终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其中大、中型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都超过50%,小型企业的为45.3%,微型的为22.0%。

“要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全文说,同时要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拆除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

国网江苏无锡市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她带领创新团队聚焦电缆施工运维领域技术空白,先后开展了60余项创新攻关,获得70项国家专利。

何光华说,各行各业的创新工作室在企业攻坚克难、培育工匠型人才队伍等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工作室的联盟,又让创新由“点”拓展到 “链”,成果转化的实效更为显著。

不过,何光华走访了不少企业进行调研后,也发现了问题。有企业反映,工作室创新成果具备了跨界应用的推广条件,但找不到有需求的市场,而有需求的用户苦于找不到好的创新产品和供应团队。

“工作室数量庞大,团队技术能手众多,但更多是解决实际难题的‘点’的问题。”何光华分析,“对于其他领域的共性难题实际上已有攻关基础,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工作室联盟精准组合缺乏有影响力的信息平台对接。如何让联盟取得强强组合优势,仍有待探索。”

“产学研用,‘用’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主体。”何光华说,“这要打通创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藩篱,打破创新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两会上他建议,在已有的揭榜挂帅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技术供需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产学研能级。

打破界限,实现资源共享

“我的564项创新成果全落地了,但只是局限在我们企业,而没有在全国去推广。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说起这一现象。

在鹿新弟看来,好多创新成果的受益受众面太小了。“怎么能让这些创新成果更好地在全国推广,让企业受益,让集团受益,让整个行业受益,这非常重要。”

鹿新弟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职工创新成果数据库,方便成果共享,也可以避免重复创新造成资源浪费。

谈及如何更好地提升创新效果,“互通”“共享”“打破界限”,成为许多受访一线工人、企业家口中的高频词。

“建议深化各级双创平台的开放共享建设。”何光华说。她进一步解释,要不断推进国家级、省市级双创平台中创新工作室的板块建设。加大揭榜挂帅联盟对接、成果转化对接推广模块的常态化运作,充分发挥攻关立项、成果转化以及创新成果通用性应用场景跨界孵化的“牵线人”作用。与此同时,强化双创平台的数字化转型,加快“线上+线下”双创平台打造,打破地域资源界限。

推动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的激励和培养是关键一环。

鹿新弟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为企业创效近亿元,但真正从创新创效中获得的实惠却不多,“创新成果转化激励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以行业发展趋势为指导,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依托职校公共实训基地、网络学习平台、企业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载体,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新时代高技能产业人才培养生态圈,是保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