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数智时代技术变革,对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两会聚焦·高素质大军助推高质量发展】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升级版人才队伍

本报记者 卢越 陈华 陈俊宇
《工人日报》(2023年03月13日 05版)

中国一汽集团首席技能大师、研发总院试制所加工中心高级技师杨永修代表还记得,13年前刚入职时,他对新系统语言、新操作技术和新编程软件的急切求知心情。如今,他已是全国技术能手,听机床的声音、摸产品的平滑度,就能判断出机床的运行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杨永修代表深有感触:“这几年迎来了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变革,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时代,加强学习、提升技能,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

许多一线代表委员认为,让产业工人紧跟时代,不仅需要他们自身主动学习提升技能,还需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升级版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死磕”新技术带来自我提升

这是一个毫厘之间见功底的故事。一个发动机缸体上有100多个孔,为保证缸体和缸盖紧密结合,必须将缸孔的精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反复研究,杨永修代表和团队将精度控制到0.015毫米,成功破解了数控铣床精细化加工的核心参数。

“没有捷径可走,就是一次次和新产品、新技术‘死磕’。”杨永修代表记得刚进厂时,自己边看师傅操作边记笔记、抄代码,下班后继续在车间练习,“我曾到一个复印社连续打印了1000多张的电子材料,花笨功夫照着试验,快乐且充实。”

如今的智能制造,让数控技术有了更多用武之地。2018年,中国一汽发布新红旗品牌战略。“新技术来了,有幸参与其中。”杨永修代表承担起了红旗自主研发的高端发动机、变速箱及底盘等核心精密零部件的数控加工工作,“一辆车上有几千个零件,我们每天都要挑战新产品,做出的产品必须是100分。”

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付浩代表第一次意识到“光勤快不行,还要提高技术”,是在1988年。当时,他考焊工合格证,7项只拿下两项,而同期参加工作的同事合格了四五项。

从那时起,付浩代表有空就拿着焊钳找试件练习。看师傅们用多大的电流,他再观察焊条运行的轨迹和角度,和自己的焊接手法进行比较。第2年,他把焊工合格证7项全部拿下。“现在手工焊接技术正被智能焊接逐渐替代,设备工艺快速升级,但不变的是要在创新的时代永葆学习力。”他说。

复合型技能人才迎来新机遇

“随着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司设备自主集成开发应用需求越来越多,对技术工人的技能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电气技术高级技师李海桦代表说,“公司每年都会进行生产线的优化、功能增加、设备升级改造,这也是我们提升技能的机遇与挑战。”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关键是要有升级版的人才队伍与之相适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艺师刘争委员说,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有复合知识结构、多元能力特征、卓越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青年人才。

“数智时代,其实是把‘人’转移到了前端。”四川凌峰航空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刘忠代表解释,“‘人’在前端研究形成数据链,再把后面的过程交给机器、程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陕西省总工会主席郭大为代表看来,以劳模工匠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就是紧缺的优质资源。

“不是仅仅多出力、多流汗就能当劳模工匠的,更要有绝技绝活。绝技绝活不光是体力活,首先是智力活。”郭大为代表提到,在陕西即将建成的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就是面向全国劳模工匠开展再教育、再培训、再提升的专门院校,为劳模工匠赋能,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多方接力

数智时代技术更新变革,如何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之适应?

“充分发挥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让一线工人带着具体问题返回院校中去学习和思考,这对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痛点有很大帮助。”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代表提交了《关于建立产业工人终身培训学习制度的建议》,“从平台支持、校企双向互动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快产业工人队伍提质升级”。

职业类院校和企业单位贯通共建,已有不少生动实践。李海桦代表以自己所在公司举例:“从把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请来教学或者去厂家学习,到师带徒、内部培训、与职教院校合作、比赛促学、负责项目攻关等,公司提供了不少提升技能水平的机会。”

中国一冶钢构公司焊接培训中心技能指导教师赵宗合代表建议,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希望能有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国推广。”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彭小彦代表建议,“可以在产业工人队伍庞大、技能人才多的地方设立‘新八级工’培养试验区。”

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代表同样表示,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鼓励政产学研各界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培育体系。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