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1月04日 星期一

在重庆,“项目支持谁”,由企业说了算;“科研怎么搞”,由科技人才说了算——

【创新在一线】“一企一策”,为职工量身定制创新“政策包”

本报记者 李国
《工人日报》(2023年01月04日 07版)

阅读提示

为充分赋予企业自主权,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重庆实施“一企一策”的支持企业机制。对于“项目支持谁”,由用人单位说了算,将人才识别、评价的主导权交给决定支持的企业;对于“科研怎么搞”,由科技人才说了算,在考核指标不降低的前提下,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调整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和项目组成员。

 

“如果能有一个随身携带的消毒仪器就好了。”重庆宇海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师林小全出差住酒店时突发灵感。随后,在研究院支持下,林小全和团队一起用5个月的时间生产出手持紫外消毒仪。该产品通过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照射,可快速杀灭99.9%的病菌,且携带方便,获得2021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大赛入围奖。

“一线科技工作者是岗位创新争先行动的主体。‘一企一策’重点支持企业集聚致力于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解决企业需要解决的各种难题。”重庆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开展岗位创新争先,引导一线科技工作者树立“时时可创新、处处可创新、人人可创新”的理念,聚焦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问题大胆创新。

建厂70余年从未亏损的秘诀

作为重庆本地的一家老牌国企,重庆水泵厂有一项纪录:建厂70余年从未亏损。该公司2021年克服疫情影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逆势增长14.6%、15.1%。

在经济环境复杂的背景下,能取得这一骄人业绩,重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方忠向记者感叹道:“这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和人才政策。”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重庆水泵厂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着实有不少妙招。例如,推行“价值贡献”积分制绩效管理,员工通过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职称与学历提升等获得积分,年底转化为绩效收入,拉开员工之间绩效收入差距,科技人员与全体职工平均薪酬差距达到1.5倍,科技人员之间收入差距高达4倍以上。

按照重庆的“一企一策”机制,重庆水泵厂推行项目利润贡献效益提成机制,构建“过程+结果”“团队+个人”和“阶段+整体”的“三位一体”项目考核体系,按照进度20%、成果40%、成果转化40%的三维考核模式,实施职务专利转化奖励,通过项目创新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李方忠告诉记者,企业针对科研中的技术难点,采取“揭榜挂帅”“组阁制”等模式,签订项目目标责任书,给予项目负责人在技术路线、团队建设、经费使用、任务安排、进度及质量控制、考核分配等方面自主决策权。近三年共11个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揭榜挂帅”,促进钢铁、石化、核电、矿冶等重点领域实现进口替代,订单年均增长10%以上。

截至目前,该企业200余名科技人员专利提成奖励及技术开发项目成果绩效奖励约占个人年收入60%,科技人员“看得见”创新成果的经营效益,“尝得着”项目收益分享的改进红利,近五年累计发放专利奖励超500万元。

充分赋予企业科技创新自主权

“我们充分地给予企业自主权,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重庆科技局负责人说,在“一企一策”的支持企业机制中,对于“项目支持谁”,由用人单位说了算,将人才识别、评价的主导权交给决定支持的企业;对于“科研怎么搞”,由科技人才说了算,市科技局定向支持科技人才的科研项目,在考核指标不降低的前提下,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调整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和项目组成员。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围绕推出一批小发明、小技改、小设计,近几年该公司每年都可以收到创意点子100余项。比如,车载直播系统以及趣味感应行李箱等优秀创意点子已经在公司产品上获得实施,产生经济效益每年500万元以上。

中石化重庆石油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周玉伟告诉记者,得益于重庆的“一企一策”职工科创激励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难点痛点,企业今年酝酿的科技项目中包含了零碳加油站研究、智能加油加气站系统开发应用研究、生活污水潜能排放探索型研究等前卫性、先导性科技项目,向总部申报了两项科技项目,有一个项目充分应用页岩气中含量只有5%的氦气资源生产高纯度氦气,该项目对我国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已入选石化系统科技四条龙项目。

着力解决老大难关键技术难题

为解决企业长期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重庆各级科协积极发动属地企事业单位,以“劳模工作室”、个人岗位创新、班组创新、联盟创新为活动载体,可与单位之外的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研人员合作开展,与岗位练兵、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充分发挥每一个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聪明才智,立足一线岗位、解决一线问题,积极推出小发明、小技改、小设计,并不断将创新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转化为生产力。

重庆大唐国际石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劳模创新工作室、年度攻坚、技术监督、QC小组等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组织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推进、评价、奖励,着力解决当前安全生产“卡脖子”、老大难关键技术难题,公司2021年成功进入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库,被认定为重庆市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为切实提高火电运行人员运行操作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企业积极推进仿真机系统升级科技项目,100%还原现场运行工况。成立维护部,推进实操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了12个现场培训模块,每月开展实操培训练兵,提高维护人员技能水平,将培训基地打造成具备承接重庆分公司竞赛级别以上的培训基地。

谈及精准项目创新,该公司负责人拿出手机边操作边向记者说:“公司开展灰库扬尘治理、入炉煤采样机控制无线传输、汽封优化、空预器在线水冲洗等项目,充分利用手机APP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高风险作业全程监控,降低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

据悉,石柱发电公司围绕企业“卡脖子”、老大难技术难题,成立攻关小组,解决了现场大口径闸阀无法研磨、凝汽器停机保养、空预器堵塞、锅炉水冷壁腐蚀等一系列重大隐患问题,三年内完成全国电力行业科技成果8项,获得授权专利22项,参与修订1项国际标准、3项行业标准,科技创新成果斐然。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