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一

一名录井女队长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单旭泽 李社班
《工人日报》(2022年11月15日 08版)

10月9日8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顺北61斜井井场,钻机轰鸣,灯光刺向黎明前的苍穹。杨祝艳早早就醒了。当天,她要指导新队员进行岩屑录井,这是她驻守沙漠的第240天。

杨祝艳是中石化经纬公司西南测控公司新疆项目部XN020录井队队长,入职15年,当过采集工、操作员、地质师,去过东北、内蒙古、四川,已和爱人周明一起扎根西北大漠11年。

录井工作,被誉为是发现油气的“眼睛”。杨祝艳要通过采集地层中返出的气、液、固体,运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法,还原地下岩层剖面,来识别发现油气层。

泥浆池里,翻滚着地层深处返上来的一批岩屑。她和新工杨春梅登上平台,手中的盆子、铲子、盘子、碟子、筛子,还有烤箱轮番上阵,按照2米捞1包岩屑的设计,一个班下来要捞100多包岩屑。

杨祝艳一边麻利地操作,一边向杨春梅讲解捞砂的要点。她用手中的锅铲,将岩屑铲进盆子,像淘米一样,用清水缓慢反复冲洗,直至见到岩屑本色。然后将清洗好的岩屑仔细整理好,放在盘子里晾晒。

新疆的冬天,气温零下15℃到零下30℃。烤箱就成了烤岩屑的神器。队员把岩屑装到盘子里,放进烤箱,用140℃烤90分钟左右。

干燥的岩屑被铲进双层筛子,轻轻晃动,剔除上层过粗和下层过细的砂子,精选中间岩屑,一部分装入百格盘、砂样袋;一部分放进小碟子,进行岩屑描述。

录井房里的一排排小碟子,装着各种各样的岩屑。杨祝艳就像一名专业厨师选食材一样,一眼就能辨认出哪一盘是砂岩、泥岩和灰岩。

地下有没有油,小小的岩屑知道。杨祝艳倾听它“讲述”亿万年前的故事,破译8000多米地层深处的密码,精准识别油气藏的藏身之处。

在新疆11年,杨祝艳施工了40余口井,口口都是优质工程。一口井从开工到完钻,短则30天,长则一年。录井人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思念。

杨祝艳的另一个身份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休假时,她会给孩子们讲录井人的故事,看有趣的录井装备。爱吃烧烤的儿子问道:“它们能做好吃的吗?烤箱能烤肉吗?”“只能烤岩屑。”大家笑成一团。

春节,杨祝艳和周明难得在家,两人撸起袖子,挥起铲子,奏响“锅碗瓢盆”团圆曲,这是他们和家人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刻。

随着录井新技术的推广,“全自动智能岩屑捞洗机”开始在杨祝艳所在的工区试验,包括采集、振动、清洗、加热、循环、收集、控制等一整套流程,适应能力强、准确性更高、采集更精准。

看着井场上被岩屑打磨得锃亮的“老朋友”,杨祝艳有些不舍,也有些期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