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热点思考】数量质量结构并重 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迈向新台阶

童天
《工人日报》(2022年11月14日 07版)

●观点

通过不断优化人才需求结构和提升人才供给能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使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强化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资源投入力度,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体系。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意见》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也是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要义。

高技能人才肩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不论对于传统制造还是先进“智造”,不论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身上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人才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和大国工匠培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要求。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迫切需要大幅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我国技能人才工作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动多维制度集成创新

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正在由技能大国走向技能强国。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尚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新时期,技能人才工作还面临专业化人才供给不足、结构性短缺与过剩并存、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偏低、群体间技能差距拉大、培养体系滞后于产业需求等老问题和新困难,未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形势变化、人口结构转变等内外因素影响,情况或将更为复杂。与此同时,技能人才自身也将迎来“转型升级”机遇期,数字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大批高素质新型技能劳动者正加快推动技能人才队伍转型,更为人们打开了广阔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新空间。

制度是人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体制优、机制活,则人才强、事业兴。只有激发制度创新的内生动力,才能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此次出台的《意见》,是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而作出的顶层设计和“升维”布局,构建了科学合理、开放包容、灵活高效的技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旨在通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优势,建立高水平人力资本竞争优势。总体看,有四方面重要特征。

一是强调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党管人才”首先是党全面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也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二是着眼长远,把握新时期发展趋势。发展环境越是复杂,越要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掌握发展主动权。《意见》明确,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并谋划2035年远景目标。三是以终为始,破解技能人才供应链困局。在已形成较为完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各方主体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联合”方式将培养体系真正扎根在产业需求之上,化解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错位”难题。四是强调体系化,多维制度、多元主体共同发力。改革举措涵盖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流程,囊括多元主体资源,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链接的制度体系。

勾勒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加快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要贯彻党和国家坚持改革、坚持法治、坚持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发展的执政理念,将工作重心向“数量、质量与结构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要实现《意见》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就要不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制度创新的内生动力,除了科学完备的顶层设计,还要以问题为导向扎实开展实践。在地方实践层面,应重点处理好三方面关系,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对策方案。一是把握好“十四五”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间的关系,前者要为后者打下坚实基础,并对二者予以统筹考虑。二是在实施政策举措过程中,掌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包括战略和战术安排、制度的刚性与机制的灵活性、全国的普遍性与地方(区域)的独特性、历史的传承性与创新的超前性等。三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形成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督职能,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产业行业及地方高技能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重点培养项目等。

总之,当前,具备突出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其在打造高素质劳动大军过程中发挥的关键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构建“内外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通过不断优化人才需求结构和提升人才供给能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使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

(作者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