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8月11日 星期一

贵州省黔南州总工会成立染织绣产业工匠创新联盟,助力“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非遗传承人不再担心技艺失传了

本报记者 李丰
《工人日报》(2022年08月11日 02版)

“层层乌云遮天蔽日,5只蝴蝶破云而出,这代表着人们可以冲破疫情的阻碍,走向光明的未来。”看着自己精雕细琢的贴绣抱枕作品“五福拱月”,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贴绣技艺传承人邓礼丹感叹了一句:“多好的技艺啊,再没人学就要失传了。”

这是邓礼丹以前经常感叹的一句话。不过,最近,邓礼丹不再为此忧心了。她加入了黔南州染织绣产业工匠创新联盟,在联盟的帮助下,她的“指尖技艺”正在转化为“指尖经济”,传承人的困扰也迎刃而解。

邓礼丹6岁开始学习贴绣,是独山县唯一一位贴绣传承人。64年间,她制作了“祥云神虎”“福禄寿喜”“麒麟送子”等上千件令人称奇的贴绣工艺品,其中“祥云神虎”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杰出手工艺产品”称号。

前些年,邓礼丹对传承后继无人忧心忡忡:“一件普通的贴绣工艺品,从画样、脱样到最后的撒金有十几道工序,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做贴绣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年来,她始终没有收到满意的徒弟。邓礼丹无奈地对记者说:“我已经70多岁了,光靠我一个人去找场地、教学徒,传承这个技艺,实在力不从心。”

在贵州,和贴绣遭遇相同的民间手工艺还有荔波县白裤瑶粘膏染。“每一件粘膏染工艺品都是荔波瑶山瑶族群众亲手染的。”荔波县瑶山写生部落研学基地负责人黎宪锋告诉记者,粘膏染工艺品销路一直不错,被国内外客户青睐,但由于制作粘膏染工艺品的人数量少、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低,粘膏染产业发展不容乐观。

黎宪锋感慨:“要是有组织帮我一把就好了。”很快,黎宪锋的愿望实现了。

经过长期规划,今年6月底,针对染织绣企业分散经营、个体户生产等现状,黔南州总工会在位于惠水县的贵州唐人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染织绣产业工匠创新联盟。这是贵州省工会系统首家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工匠创新联盟,自此,广大企业、工匠及非遗传承人拥有了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创新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的平台。

“黔南州境内有蜡染、粘膏染、枫香染、刺绣、苗绣、马尾绣等染织绣行业企业60多家,拥有染织绣工4万多名,国家、省、州级非遗传承人53名。”黔南州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莫利红说,“很多非遗产业受制于‘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如果可以‘抱团发展’,或许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莫利红表示,该联盟旨在服务和带动黔南州染、织、绣相关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筑具有黔南州特色的染、织、绣手工产业集群,通过展开与不同领域的行业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全方位合作,为黔南州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下一步,黔南州将发挥好工匠联盟平台的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名优黔南州民族刺绣品牌。

黔南州染织绣产业工匠创新联盟成立后,企业、工匠和非遗传承人都翘首以盼,期望能通过它解决自己的难题和痛点。

对邓礼丹来说,她又看到了贴绣技艺传承的希望。她说:“我希望联盟能与职业学院达成共识,让我把贴绣技艺传给年轻学生。”

黔南州三都县共有染织绣行业企业、工坊60多家,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该县从事染绣织行业的工人、非遗传承人大都文化水平较低、公司运营经验不足。三都县非遗中心主任潘瑶表示,该县各企业、工匠和非遗传承人将把联盟作为一个学习联盟,相互传经送宝,补齐自身短板。同时,努力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助推产业做大做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