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一

这家企业为员工“金点子”找出口,在内部搭起平台集中展示推广一线创新成果——

【创新在一线】首批51项成果,47项被现场订购

本报记者 康劲 本报通讯员 贺洁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20日 07版)

阅读提示

一间成立9年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其火热氛围点燃了多名技能人才的创新热情,助力他们在采油区“闪闪发亮”。与此同时,围绕一线职工创新创效探索出“学、研、产、推、用”一体化模式,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结盟”,促进不同岗位、不同工种“跨界联盟”,把一间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品牌效能发挥到极致。

 

“我的‘匠新坊’今年刚在抖音注册,就涨了2000多粉丝,大多都是采油一线的工友。”晚饭过后,蔡尚兵急忙“钻”进自主维修车间,录制了废旧阀芯“重生上岗”的全过程,发到“匠新坊”视频号上,很快就有粉丝的“小红心”持续刷屏。

蔡尚兵是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镇287自主承包管理示范区一名员工,也是同事们眼中的一位善于变旧为新、变坏为好、变废为宝的“网红采油工”。

现在,助力蔡尚兵在采油区“闪闪发亮”的,不仅有一间成立于9年前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更有企业工会围绕一线职工创新创效而探索出的“学、研、产、推、用”一体化模式。

竞赛女状元引发“头脑风暴”

长庆油田是中国内陆第一大油气田,工作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采油十一厂是甘肃陇东区块的主力之一。

2010年,张伊鲜来到采油十一厂,先后在石油一线的增压站、联合站站控、集输、化验等多个岗位工作。面对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地形和管线点多、线长、面广的作业区域,张伊鲜毫不气馁,钻研业务,一年后在厂里的技术竞赛中一举夺魁,成为第十一采油厂历史上的第一个竞赛女状元。此后,她又代表长庆油田参加全国职业技能比赛并站在了领奖台上,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2013年,张伊鲜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充分利用VR、AR、大数据等,重新定义了员工培训,让员工随时能“穿越”到生产现场身临其境模拟现场作业,还邀请一线职工参与“头脑风暴”,围绕生产革新,激发职工的奇思妙想,并用3D打印等技术,使员工的想法快速变成现实。

创新工作室的火热氛围点燃了蔡尚兵的创新热情。

蔡尚兵说,“从前购买一个新闸门要1000元到7000多元不等,费钱更耗时。这两年自己动手,通过维修更换阀芯或更换密封圈,成本只需90元到600元,节省将近10倍的费用。”

通过创新工作室的推广,经蔡尚兵革新后的这套新闸门,在十一厂的各站点下了66套订单,受到工友们的普遍欢迎。

“红工衣”与“白大褂”结盟

采油十一厂工会及时总结经验,以9个加工车间和修旧利废点为平台,以张伊鲜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孵化基地,探索职工创新的“学、研、产、推、用”一体化模式,完善一线集加工物资、修旧利废、积分奖励等管理标准。劳模工作室也建立了技能提升、技师培训、科技攻关、管理攻关、质量节能、井下作业等6个创新小组,汇聚起80多名青工和技能骨干。

在采油一线,常把技术专家称为“白大褂”,与身着一身“红工衣”的技能专家相提并论。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赛道”,张伊鲜劳模创新工作室却让“红工衣”与“白大褂”联盟,组建的“红工衣+白大褂”团队在生产一线发现创新点,让技能人才发挥实践经验,让技术人员专业帮带员工,使难题从现场走进实验室,让成果从理论应用于现场,创新成果及时在生产一线落地应用。

“我们由18名专业技术人员和32名一线基层操作人员组成了‘红工衣+白大褂’攻关团队,针对含硫油井安全风险,对每一口油井进行检测,对每一座站点进行分析,根据硫化氢产生机理及腐蚀特征,经过半年的努力,研发出高效除硫剂。” 赵海勇是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攻关小组的组长,他们自主研制的井口自动化装置,每年减少人工井口作业频次11万余次。特别是“液相可再生油田伴生气脱硫”工艺,成功解决脱硫装置工艺选型、气压不匹配等问题,全面遏制含硫区安全环保风险。

提起“红工衣+白大褂”的“跨界联姻”,赵海勇深有感触地说,“红工衣”长期扎根一线,擅长现场运用,“白大褂”紧盯技术前沿,擅长理论研究,双方的结合可以将问题和成果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最终达到成果“超完善”。

张伊鲜劳模创新工作室还促进不同岗位、不同工种“跨界联盟”。

井下作业大队王小军专研修井打捞工具,与井上作业的蔡尚兵“联盟”后,攻克了多个大修难题,累计自制打捞工具56件,捞获井下落物6大种类、8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实现油井由“死”变“活”的大修工艺,平均单井日增油达到1.5吨以上。

把劳模创新工作室“搬”到生产一线

“现在的张伊鲜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不仅是一间房,更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空间,是激发全员创新、尽情施展才能的工作平台。”张伊鲜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第二代领衔人余静说道。

这两年,采油十一厂工会不断寻找创新突破口,形成了与企业发展、降本增效、提高生产效率紧密结合的创新型团队培育法,构建形成“难题征集分级发布‘白大褂+红工衣’配对认领攻关+创新成果评审+推广应用评价”的全流程模式,为全员创新、五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将原本为创新工作室配置的“移动VR培训教室”推广到基层班站,将“活码移动书架、管阀配件学习、流程大连接游戏”等一系列“掌上移动培训”的数字教学普及至各个井站的青年员工身边。仅在2021年就先后举办四期创新培训班,激发了3400人贡献出革新“金点子”。

为把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品牌效能发挥到极致,采油十一厂又衍生出了新的平台阵地——“创新成果推介会”和“科技大会成果展”,在企业内部各作业区和井站推广职工创新成果。

在首届创新成果推介会上,51项新工艺新技术及创新成果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式展现,47项成果被现场订购,方山作业区创新达人陈志明研发的“自控式空气压力泵测试油井动液面装置”,当场被订购34套。在不久前举行的采油十一厂科技大会上, 展示的19项员工创新成果都被现场定制,累计加工1172件。

截至目前,诞生于张伊鲜创新工作室的16项科研成果获得长庆油田公司科技进步奖,13项成果在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甘肃省总工会、陕西省企业联合会等省部级以上机构获奖。今年,张伊鲜创新工作室还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创新团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