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9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别过度解读婚姻有“几年之痒”

何勇海
《工人日报》(2019年05月22日 03版)

正值“520”,珍爱网发布了一份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其中显示,31%的单身男女认为,恋爱两年时间会进入平淡期,22%的人则表示恋爱一年就会进入平淡期。同时,超三成离异人群表示婚姻倦怠期为两年。

“七年之痒”是指爱情或婚姻生活在七年后会进入一段倦怠、危险时期,男女双方都要经历一次危机考验。这些年,屡有调查大数据显示,我国婚姻的保鲜期正在逐年缩短,婚后两年至七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结婚第三、四年的离婚率达到峰值,“七年之痒”缩短至“三年之痒”。如今又出现“两年之痒”,不少人因此忧心。

其实,不管“七年之痒”还是“三年之痒”“两年之痒”,都不宜过度解读。“七年之痒”的说法,最早来源于1955年的一部国外同名影片。此后,人们围绕“七年之痒”是否存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有科研表明,“七年之痒”与人体细胞每七年累计全部更新一次有关,更新后的细胞对当初的爱的记忆已失去,故称“七年之痒”。然而人类细胞新陈代谢与人的感情无关,以人体细胞的更替周期来论证爱情与婚姻有“七年之痒”,未免牵强。

那么,“三年之痒”“两年之痒”是否科学?据报道,联合国一份涉及62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统计年鉴显示,结婚第四年是离婚高峰期。另有调查显示,婚后14年才是夫妻或情侣感情生活的重要关口。可见,婚姻到底是“几年之痒”,根本没有定论。

何况,造成婚姻破裂的因素很多。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思想观念差别、外部力量影响,还有家庭经济纠纷。婚姻解体实在是因人因矛盾而异,而非达到了某个婚龄。

一旦“几年之痒”成为根深蒂固的意识,反会对伴侣们造成某种心理暗示。夫妻间闹一点小矛盾就会想,自己的婚姻是否已到“几年之痒”?是否应选择分道扬镳?

婚姻需要经营,进入婚姻后的男女双方需要保持爱的沟通,制造些惊喜,让平凡的日子不平凡。即便“痒”了,也要学会反思: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而不能“痒了,就离了”。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