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轮“放管服”改革,“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驰入快车道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行进】一句榕城 “ 流行语 ” 的背后
走进福州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楼外的8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这也是福州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员工陈雪来这里办事的第一印象。高效的服务,让她对这句标语有真切的体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只需要3个工作日就可办好,这在以前至少要花一个月。”
2018年以来,在福州市内不少地方都能看到这8字标语:党政机关的办公点与服务窗口、医院、商业银行、民营企业……“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成了榕城的一句“流行语”。
而这句“流行语”的诞生地——福州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经过多轮“放管服”改革,让“马上就办真抓实干”驰入了快车道。
“马上就办” 引为标准
1991年2月20日,福州市委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
对外开放之初,福州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招商引资是重要工作之一。上世纪90年代,福州率先在全国成立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探索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将内外资投资项目一起打包,审批、服务、税外收费等35个单位联合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开创了全国集中行政审批的先河。
2011年起,福州相继启用行政服务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分别为企业、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曾经的“一栋楼”演变成“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政务服务格局。
福州行政(市民)服务中心管委会主任张晓容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目前,行政服务中心与市民服务中心各入驻45个部门,分别受理1176项与409项服务事项。在总共入驻的1585件事项中,除44个特别复杂事项外,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30%以内的事项占比97%,办事时限实现全省最短。
“‘马上就办’的‘马上’二字,意味着速度、效率;‘就办’二字,意味着执行和落实。”张晓容介绍,服务中心甫一成立就引入标准化管理理念,建立712项政务服务标准,涵盖审批事项、申报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各方面,打造标准化体系。
“一个窗口”打破界限
保证了服务的速度与效率,还要保证服务又快又好。在这一点上,服务中心不断推动政务服务流程的优化。
在福州一家地产公司从事环评工作的耿蕾,因为工作需要,3年前开始每个月都会来服务中心办手续。她对服务中心“多规合一”的变化感触很深:建设项目的审批流程本身十分繁琐,涉及部门多、环节多,有时一道手续10余个部门需要一个个来回跑。2016年底起,建设项目审批流程被再造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只需要提交一次文件,即可实现多部门联合会审、并联审批。
“一开始我还有点不习惯,后来发现并联审批节省了很多时间,也避免了手续上的反复,方便多了。”耿蕾已是服务中心的老朋友了。
同样打破部门界限的还有“一窗受理”。如今,再走进服务中心的大厅,会发现大厅的窗口不再是若干单独的办事部门,而只有5类综合受理窗口——这正是服务中心实施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改革后,受理窗口数量由原来的97个减少至64个,前台受理人员从169人缩减至112人。
“一窗受理后,申请材料精简了、审批时限压缩了,群众人均等待时长平均减少20%,窗口人员日均办件量也得到了提升。”张晓容说。
“像网购一样方便”
今年10月,《福州市“最多跑一趟”服务标准规范》正式印发执行。《规范》提出推动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政府的次数,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
服务中心早已将“马上就办”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入驻实体大厅的服务事项100%入驻网上办事大厅。市级“最多跑一趟”事项总数量为1449项,占比93.6%。“一趟不用跑”事项432项,占比30.44%。
今年3月,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国实行行政审批全流程电子证照应用。这意味着,凡是电子证照库中存储的电子证照,企业无需递交纸质材料,只要在网上办事大厅申报审批事项的同时在线提交电子证照就能完成认证。目前,福州已有56家市直单位、343个县(市)区部门开展电子证照登记。
在服务中心,还开设了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区,配备自助服务设施,为群众办事提供全天候、全流程自助服务。目前,该自助服务区已设置14种类型、19台自助服务设备,提供79项自助服务事项。
此外,建立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完善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窗口一线巡查服务、党员先锋队长以及各方代表季度座谈会……各项制度持续推动政务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张晓容表示:“政务服务改革最重要的是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具体化、制度化,我们会结合新的情况、运用新的技术,以制度和规范指导新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