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3+x”模式设置功能 制定43项制度考评绩效
吉林:职工服务站激活服务“末梢神经”
共建成2102家,使工会服务阵地从“机关”转向“窗口”
本报讯(记者彭冰)“我和爱人下班都比较晚,想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四点半小课堂’,还有名额吗?”“听说最近又有一场职业技能培训,我想报个名!”“老板不履行劳动合同,随随便便就把我解雇了,我想请求法律援助”……日前,随便走进吉林长春的一个工会职工服务站,见到的都是一片忙碌景象。
为推动工会服务下沉基层和一线,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2017年以来,吉林省总工会在完成全省79家省、市、县(区)级以上职工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开始在各个乡镇、街道、社区、开发区、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建设工会职工服务站,迄今已建成2102家,新增工作人员3382人。
统一标识、规范流程、制度上墙、一站办公、保障经费……按吉林省总要求,各服务站在功能设置上均采取“3+x”模式,“3”是困难帮扶、权益维护、创业就业;“x”则是各地工会因地制宜,立足于与当地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相衔接,整合社会资源而确立的特色服务项目。
从诉求接办到办理时限、效果评测,吉林省总制定了43项绩效考评制度。科学管理之下,各服务站开足马力提高服务水平,想方设法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触角。
梅河口市山城镇居民赵庆云,下岗后在某商厦租了个摊位做生意。去年,商厦维修改造,其生意受到严重影响。镇工会职工服务站接到其维权求助后,联手相关部门几次与商厦协商,最终商厦和赵庆云达成了协议,解决了矛盾。
通化市东江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老年人多。鉴于此,社区职工服务站与企业结对建立电工、家政、插花等免费培训基地,并设立“七彩志愿者”团队,吸纳700余人组建了7支志愿服务队伍,随时根据居民需要提供相应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企业家助学、特价商品供应、现场招聘会……小小服务站,打造出了职工15分钟办事圈,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工会在职工中的影响力!” 刚通过服务站找到满意工作的敦化市下岗职工李森说。
“服务站的建成投运,激活了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的‘末梢神经’。它们与全省79家职工服务中心,共同织就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省、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职工服务大网络,使吉林工会职工服务阵地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机关’到‘窗口’的转变,为加强工会组织吸引力、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突出作用。”吉林省总有关负责人说,这2102个服务站已成为吉林工会了解基层职工和企业需求的“情报站”,成为当地工会更好地规划自身工作的“锦囊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