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环保新政写就绚丽篇章
宁夏打造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举行的宁夏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用三句话概括宁夏生态建设工作的现状:一是地位重要;二是生态脆弱;三是欠账较多,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西部内陆省份,如何写就生态文明的绚丽篇章?
全国两会闭幕后,宁夏便在生态建设方面放出“大招”:用5年时间开展植绿、增绿、护绿行动,完成营造林任务500万亩,将森林覆盖率从14%提高到16%,城市绿地率达40%。
这是宁夏出台的《落实生态立区战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方案》的关键部分。方案提出,通过实施重点工程造林绿化、城乡环境绿化提升、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林业产业提质增效、森林资源保护、全民义务植树机制创新“七大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利用5年时间,人工造林394万亩、封山育林106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245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000万株,建设北部平原绿洲、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南部山区绿岛三大生态系统。
与之相关的是,不久前宁夏有关部门向银川、吴忠、石嘴山、中卫、固原等5市,宁东能源基地和自治区有关部门交办了今年生态环境保护六大项重点目标任务。任务之一便是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基础情况调查、规划制定及勘界定标等重点。同时,自治区政府还对水污染防治、环保督察整改、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等方面涉及的重要事项提出具体要求。
生态环保新政频频施行,这源自宁夏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2017年6月,宁夏明确提出,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11月14日,石泰峰在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推进会上要求,自治区上下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硬的举措,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空气清新的美丽宁夏。会议还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立区战略的实施意见》,被份寄予厚望的“生态立区28条”,从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控和督查、强化生态立区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宁夏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加具体明确的任务目标,覆盖全境的生态治理迅速开展起来。
贺兰山下的石嘴山市,曾有“太西乌金”之称。由于长年的无序开采,贺兰山满目疮痍。连续多年的治理,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滥采乱挖,还大山以青翠成了当地居民的梦想。从去年开始,一场保护“父亲山”的战役打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上百家工矿企业悉数被关闭。数千年来为宁夏平原遮风挡沙的“父亲山”终于看到了重披绿装的希望。
紧邻腾格里沙漠的中卫市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他们对黄河过境段实施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全面建立四级“河长制”工作体系,对全市所有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升级改造。同时,加大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和腾格里沙漠污染后续治理,完成人工造林26.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2.9%。“以克论净·深度清洁”项目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生态文明无小事。除了倾全力优化美化生态环境外,宁夏对环保违法违规现象“零容忍”。2017年,全区查处各类问题611起,依法责令企业限产停产88起,问责追责党政干部125人。如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已成全自治区的思想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