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最后一公里”请不要把老年人丢下
一位没有驾驶证的老人带着老伴,以时速45公里在最内侧机动车道驾驶老年代步车,被后车追尾,造成一死一伤。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对这起交通事故中,涉嫌交通肇事罪的后车司机提起公诉。一场车祸,三个人的命运,几个家庭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长期以来,老年代步车一直是城市交通治理的顽疾。驾驶代步车的老年人,并非都不知道自己涉嫌无证驾驶无照车辆,但是,如果不借助类似的工具,老年人的出行“最后一公里”如何解决呢?要知道,和年轻人上下班通勤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不同,家周边一公里恰恰就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圈,买菜购物理发都在这一范围。年轻人可以靠双腿,也可以借助共享单车,但老年人则不然。
当有的人认为,将黑“摩的”市场挤垮的共享单车,已经成功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时,恰恰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而关于老年代步车这种在发达国家被称为“超小型交通工具”或“轻型四轮车”、“低速电动车”的车辆,相关管理的立法依然滞后。
在城市交通领域里,老年人被忽视的方面并不止于上述这一点。地铁站里,许多出入口和换乘通道缺少电梯等无障碍设施;公交站台上,老年人站立等车许久后,还要费力爬上公交车高高的台阶;在机场和火车站,老年人缺少快速安检的通道,也难以找到可临时使用的轮椅……久而久之,愿意出门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他们的出行需求,被愈加忽视,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上,在诸多公共服务领域,一些新措施、新技术的出现令年轻人感到办事方便许多,但是对于老年人则不然。老年人经常要去医院,但网上挂号对他们而言,掌握起来并非易事;日常缴纳水电气费,年轻人手机轻轻一点,可很多老年人并不会使用移动支付……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新措施、新技术不好,但是,也要给老年人留有余地。有的地方因为新技术的应用,彻底关闭了老年人习惯的人工办理渠道,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也就是说,当人们认为,新技术已经解决了老问题之时,应当同时思考,老年人面临的这些问题是否也得到了解决,还是变得更加严峻?在推广新措施、新技术的同时,如何兼顾到老年人的利益?
有的年轻人会说,新技术并不难,老年人可以学嘛。殊不知,年轻人很快掌握新技术的背后,是他们拥有更快的反应能力和相应的生活知识,老年人则不然。就拿一个简单的移动支付来说,操作智能手机对于视力下降的老年人而言并不容易,注册账号记住密码对他们来说真的很复杂,而对于很多只有存折的老年人来说,银行卡都没有,更别说开通诸多支付功能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有老去之时,更何况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的80后、90后乃至00后,也不会被新技术甩下?今天的老年人,就是我们未来的影子。
当人们看到,老年人也能自信地走出家门,在公共场所得到满意的服务时,人们会意识到,不论你是谁,不论你能力如何年方几何,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