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发展的一切成就,都是干出来的”
——全国人大代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巍峨壮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成就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取得的”“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言至“发展”处,代表们掌声阵阵。
“放管服”: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
大会开幕前,2018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开启。
通道上,杭州市市长徐立毅代表的话,令人印象深刻——杭州不动产登记60分钟就可以办结,290多项个人事项凭一张身份证就可办理。
这是过去5年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生动注脚。
5年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行政中介服务事项压减74%,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大幅减少。
5年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明显增强,群众办事更加便利。”
改革,为企业“松绑”的同时,也为群众“解绊”。
改革,仍将继续。
“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
这让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代表感到振奋:“在浙江,爱商、崇商、亲商的好氛围触动着企业家,激发出无限潜能和内驱动力。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创新:集众智汇众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王涛班”班长王建清代表激动万分:“这是对我们一线工人的期望。我们一定要学习新技能和新工艺,呼应品质革命的需求。”
让中国第一汽车股份公司红旗分公司制造技术科维修班长齐嵩宇代表振奋的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这将激发技术工人投身建设制造强国的浪潮之中。”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代表在广东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分组讨论会上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创新,报告有53处提到创新,能感觉到现场大家听了都很兴奋。
我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吕春祥代表带来的新材料让一同参会的代表眼前一亮:“这是T800碳纤维,它的特征就是轻强耐高温耐腐蚀。”
“我们做材料研究的,就应该坚持科技创新,做材料变革的引路者、 结构转型的排头兵。”吕春祥代表说。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这些话都说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心坎上,也支撑起各地大胆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清
“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有关美丽中国的数据让代表们难忘。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工作报告明确。
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代表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车谷砣村就是鲜活的案例。以前不少人在这里挖矿,山体破坏,满目疮痍。2012年以来,村里发展起旅游业,村民人均收入也由2012年的700多元,增加到2017年的5600元,在太行山深处实现了脱贫奔小康。”
环保督察、河长制、国家公园……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指引下,一项项改革举措正在落地生根。
“环保工作可能出现反复、需要长期努力。”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莜虹代表说,她更关注环保工作的后续发展和长远设计。和王莜虹代表一样,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代表也认为,“环保工作是逆水行舟,退一步可能就前功尽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这样的决心,正在通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浪涛,汇聚成磅礴之势。
(本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