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2月05日 星期一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创新之城”的礼物

本报记者 陈俊宇
《工人日报》(2017年12月05日 01版)

上海,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之城”。建设好全球科创中心,是其承载的国家战略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上海科技创新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创新人才高地效应凸显,两院院士和首席科学家人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外资研发中心超过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7000家;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超过1万项……

近日,记者来到这片“走在前列、冲在前沿”的改革创新热土。

“悟空”的两周年“厚礼”

北京时间11月30日凌晨2时,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首篇论文成果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基于在轨运行前530天收集的28亿高能宇宙射线,“悟空”科研团队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初步显示,约1.4TeV(万亿电子伏特)处发现了异常的能谱精细结构,可能是新粒子存在的证据,也可能来自于某种天体物理现象。一旦该精细结构被后续数据确认,将是粒子物理或天体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现。

这是“悟空”发射即将满两周年的一份“厚礼”。2015年12月17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搭载着“悟空”在酒泉发射升空,开始执行为期3年的暗物质探测任务。

而之所以取名“悟空”,就是被寄予了通过“火眼金睛”探测宇宙暗物质的期待,这是世界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我国第一颗空间天文卫星。

早在11月28日,《工人日报》记者就来到了“悟空”卫星的诞生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也得以提前获知这一重磅消息。

穿工作服、戴帽子和鞋套,不得携带手机等通信设备,然后经过风淋净化等工序后,记者进入了实验大厅,见到了“悟空”的初样件。

“悟空”研发团队共有50人,成员的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暗物质卫星总指挥朱振才向记者讲述了“悟空”诞生记——

卫星界有种分类:0.5吨以下的是小卫星,0.5吨至1吨的是小型卫星,超过1吨以上就是大卫星。暗物质卫星在一开始设计时,就遇到了“既大又小”的矛盾:在世界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中,“悟空”的探测器性能最优、设计最为复杂。权威科学家估计,卫星要能够发挥前沿效应,探测器得有近8万路探测信号通道,这就意味着卫星有效载荷不能低于1.2吨。然而,卫星越大,制作和发射成本越高。对于一颗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纯科研卫星来说,发射成本关系着卫星项目的命运。

在前期论证会上,国内多家航天单位给出了接近3吨的数字,而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设计者却报出:小于2吨。  

最后交出的成果再次令人大吃一惊:整星重量1.85吨,有效载荷1.41吨,“干货”比达到了罕见的75%。要知道,整星重量控制在1.9吨以内,就可节省几千万元的运载火箭成本。

“科学探索没有第二,只有第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卫星研制并发射入轨,也是很有意义、体现创新的一件事。”朱振才欣慰地说。

一进入研究院的大楼,就会看到一面文化墙,浩瀚的星空中,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已发射的25颗卫星分列其中。右上角有一句醒目的话,“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6年新年贺词,在列举2015年重大进展时特别提到“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升空”,作为“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例证之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在惜字如金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所研发的“悟空”“墨子”“天宫”(伴随卫星)获得了“点赞”殊荣。

“把大飞机搞上去”的航空梦

在十九大报告中,同样获得“点赞”的还有“大飞机”。

11月30日,编号为102的C919客机在浦东机场完成了首次滑行试验,标志着第二架C919客机正式进入试飞准备阶段。

从2007年2月26日,大型飞机C919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到2017年5月5日101架机成功首飞,可谓“十年磨一剑”。

制造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航空梦。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曾多次尝试研制国产大飞机,均未圆梦。1970年“运十”立项,1980年首飞成功,由于内外因素制约,被迫于1985年2月停飞。进入新世纪,ARJ21新支线飞机从国家立项到首飞成功,也历经了13年时间。“大飞机梦”的实现,绝非一路坦途,也绝不会一帆风顺。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走进综合试验大厅,登上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铁鸟综合实验台,了解飞机研发情况。

“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此番殷切嘱托,激励着商飞人为大飞机竭力奋斗。

在实验大厅里,《工人日报》记者看到铁鸟综合实验台里有科研工作者忙碌的身影,展示样机上“中国商飞C919”的字样格外清晰,“长期奋斗、长期吃苦、长期攻关、长期奉献”的激励标语悬挂在正中位置。过道上的宣传展示板,是商飞的“任务表”。

C919项目办公室主任袁文峰对大飞机再熟悉不过了,“全机长38.90米,翼展35.80米,全机高11.95米,基本型混合级布局为158座,全经济级布局为168座,标准航程型设计航程为2200海里(4075公里),增大航程型设计航程为3000海里(5555公里),可满足航空公司对不同航线的运营需求……”

袁文峰告诉记者,目前C919大型客机国内外用户达到27家,订单总数达到730架,东方航空公司为C919全球首家用户。

“C919距离正式商用还有多久?”这是记者们关注的焦点。

此前,C919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周贵荣给出的时间是三四年。在采访当天,袁文峰给出了同样的答案,“随着国内相关技术的进步,适航审定的能力也在提高,我们争取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交付第一架大飞机。”

全球数字化工业公司GE的“上海故事”

上海优良的政商环境、对科创的高度重视等因素,吸引着不同国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公司进驻。这其中就有一家全球数字化工业公司——GE的身影。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GE中国科技园,这里不仅有GE中国总部,还聚集了GE各大业务集团4000多名员工。

要了解GE与中国市场的紧密关联,有一组数据足以证明:GE全球有800亿美元的营收来自美国之外的市场,而中国是GE在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涉及医疗、航空和电力能源等多个领域。GE在上海的投资总额超过12亿美元,建立了30多家具有生产、研发功能的经营实体与合资企业。

自2002年GE中国研发总部选址上海张江起,10多年来,中国总部、中国研发总部、全球运营亚太中心、数字创新坊陆续落户上海,GE到底看中了上海什么?

“上海的高效和务实;上海对于不同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定位清晰,不仅聚焦上海,也面向全球,这是非常独特的;企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顺畅。”GE全球高级副总裁、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段小缨是GE中国第一个“本土化”成长起来的首席执行官,她见证并参与了GE中国与上海的故事,“从资金、人才、土地到信息等资源,政府及相关部门都给予了许多落在实处的优惠政策。比如,GE亚太运营中心需要不同语言的人才,政府及相关部门都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中国制造2025’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一带一路’倡议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最终实现各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随着十九大召开,中国政府释放出诸多积极信号,段小缨说,“这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将持续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优渥的土壤,我们深受鼓舞。”

十九大召开后,GE在北京举办了“2017源中国 汇全球‘一带一路’领袖”论坛,讨论中国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基建市场走出去的过程中转型升级,在沿线市场谋求长期发展;在上海举行“GE工业互联网科技峰会”,旨在吸引更多企业投入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开发,打造本地数字工业能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