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2月04日 星期一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行时】中原油田为职工成长搭“云梯”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王佳宁 唐凯
《工人日报》(2017年12月04日 01版)

一线职工无论是在生活中做好人好事,还是在岗位上勤奋好学、创新创效,均可转化为个人相应的素质提升积分,并作为日后技能晋级和单位评先表彰的重要依据——这是中石化中原油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诸多举措之一。

“我就是通过素质提升积分和技能比赛成长起来的。”中原油田一线职工卢建强,从一名采油注水工成长为油田首席技师、中国石化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先后获得国家专利90余项,解决生产难题400余个,创造效益上千万元,被誉为油田的“金牌工人”。

“当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油田的中心任务,而我们长期以来‘油少人多’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原油田党委书记冷潜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是要把人手变为人才,同时让人才发力。通过不断完善产业工人队伍培训机制,搭建职工队伍成长平台,加快培养一批知识技能更新、创新能力突出、能参与国际合作交流、职业素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努力成为注重技能培养、鼓励技能成才的企业典范。

近年来,通过“逐级树”“赛中选”“量化评”的人才选树机制,中原油田涌现出一大批像卢建强这样的劳动模范、“中原油田工匠”、首席技师。

如今,面对企业发展新特点、职工队伍新变化,中原油田立足实际,推行素质提升积分制、三级培训网络、限时奖励等一系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机制新举措。

在“减负瘦身”调结构的同时,中原油田还积极“走出去”开拓外部市场。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原油田企业外部市场年用工人数达8075人,预计2017年外部市场合同额达15亿元。

事实上,中原油田“走出去”的改革动力就来自于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了选育技术尖兵,厚植工匠精神,中原油田工会将完善孵化、选树和激励机制作为人才的“第一把阶梯”,建立“油田—直属单位—基层单位”三级培训网络,根据不同工种、岗位需要,进行模块化培训,通过“系统教”“自主学”“严格练”,培育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今年11月初,来自中原油田本部的138名转岗职工走上普光气田采气、净化等一线岗位。在普光气田这个高含硫人才培养“高地”,他们将接受为期8个月的高含硫气田开发生产操作技能强化培训。

“我不仅参加了日常的培训,还与普光天然气净化厂的技师签订了师徒协议,一对一、点对点地跟着师傅学习,为下一步上岗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王彤原是采油三厂的一名采油计量技术主管,经过公开招聘和4个月的培训考核,他成为中原油田实施高含硫气田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第一期学员。

目前,通过人才队伍的重组提升,中原油田已建立10个专业工种、4200余人的人才“蓄水池”,职工素质显著提升。

“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人才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秉承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原油田工会把即时奖励形成固定机制,实施“全油田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助推计划”:每年列出30万元专项资金,对当年职业技能等级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的职工,分别奖励1000元、2000元。不仅激发了人才活力,还培育企业改革的新动能。

同时,中原油田工会还建立职工大讲堂、创新工作室等交流展示平台,使职工“精气神”显著提高。2016年,油田有313名职工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涌现出59个“工人先锋号”、65个创新创效团队,各创新工作室改进生产工艺流程943项,推广应用新操作法475项,累计增效2亿多元。

“当前,我们企业的职工群众正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原油田工会副主席范锐说,按照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要求,围绕集团公司五大发展战略和油田“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战略部署,企业将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职工队伍,在推动油田科学发展中建功立业、彰显作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