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2月04日 星期一

街头巷尾、生活点滴,感受新时代上海的民生故事——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报记者 陈俊宇 钱培坚
《工人日报》(2017年12月04日 01版)

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杏杨园小区内,居民在车棚上的花园拍照。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时隔27天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主题采访活动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启动,几十家媒体的记者来到上海寻找“新时代”的答案。

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一场为了百姓拥有更好居住环境的“五违整治”正在升级为“无违创建”;上海地铁用24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100多年的发展道路,网络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日均客流量世界第二;以做实家庭医生制度为基本路径,积极探索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上海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愿景正在一步步达成……

这里,处处都能看到新气象、新作为。

“拆违”拆出了“空中花园”

时节已是冬季,杏杨园小区车棚上的“屋顶花园”仍然一派生机,绿植葱郁,月季绽放。这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居民住宅小区,“拆违”拆出了“空中花园”。

杏杨园小区隶属于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小区车棚位于曹杨环浜北岸,原先离河道也就不到一米,最窄处一人通行还得侧身,是一处“违建”。根据小区“拆违”及河道沿岸“拆违”的双重需要,应当予以拆除。

但是,车棚是小区内唯一的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拆除本身并不难,但以后让居民的车停在哪里?一时间,“拆违”工作陷入两难。

杏杨园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徐剑英告诉记者,今年3月开始,街道办、小区居委会多次踏勘现场,甚至考虑过建造地下空间的可能性,但苦于找不到其他空间。为此,街道转变工作思路,由街道办牵头物业公司、设计单位、居委会及居民代表多次召开协调会,定下了将“拆除调整为改建”的方案。根据方案,将车棚向内退缩,腾出环浜沿岸3米通道,一方面符合了河道沿岸违建整治的要求,另一方面这3米通道被改建成了健身步道。

车棚原是黑色沥青的,一点都不美观。建一个“盆景式屋顶花园”的思路,随之出炉。不过,落实过程中却遇到了阻力——居住在一楼、二楼的居民表示反对,因为担心会遮挡采光。徐剑英带着同事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最终,结合屋顶承重与居民采光两方面因素,“空中花园”选定了低矮灌木。

花了3个月改建的“杏杨园非机动车库”焕然一新。记者来到小区已是下午4点多,有父亲骑摩托车载着放学的孩子,也有下班的居民骑着自行车驶入车库,进入各自的车位点。整个车库井然有序,还升级了充电桩,增设了消防喷淋等。

“这真是为民办实事啊。”居民满脸自豪地推荐记者去参观“空中花园”,“可美了,小区环境一下上了几个档次。”

在曹杨新村街道今年持续推进的“五违整治”工作中,杏杨园小区的“违建”车棚变“惠民”车库是一个生动案例。

所谓“五违”,即是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和违法居住。两年前开始,上海全面推进“五违四必”综合整治,作为全市“补短板”的重要举措。从2015年9月至今年8月底,全市拆除违法建筑1.5亿多平方米,集中成片违法建筑基本消除。

“接下来就是全力推进‘无违建’工作,难度最大的就是在居民区,如何做到‘拆违不拆心’,这是对我们的考验。”普陀区无违建居村(街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区社区办主任姚军介绍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一个高频词汇。其中提到,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要党建引领、签约明责,也要用群众的智慧与力量、群众的方法以及群众的支持来开展‘无违建’工作。”

在11月17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曹杨新村街道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

让深夜晚归的市民感受城市的温度

11月26日20时,中国足协杯冠军之战,也是上海申花、上海上港的德比之战。这自然是上海球迷集中出行的夜晚,地铁的客流量也会相应暴增。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邵伟中介绍说,根据比赛当晚可能存在23时、23时30分、跨零点结束三种情况,公司分别制定了三套详尽细致的运营保障方案,实时根据客流情况,通过加开备车,来满足现场球迷的乘车需求。

记者在集团的网络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看到,这里对上海所有地铁线路运行进行着实时监控。一旦有突发状况,在这里都可以通过画面显示第一时间掌握车厢内的客流和实时组织的应急状况。

当晚整场比赛持续99分钟。“最后一班列车是23时30分,有20多名球迷乘坐地铁回家。此时已经延时运营一个多小时了。”邵伟中说。

探索试行地铁夜间延长运营服务,是上海地铁的暖心之举。集团党委副书记葛世平说,从春运期间适应航空、高铁旅客交通衔接和突发天气变化时的客流需求,到重点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日的延时运营,经过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今年4月28日起,对6条线路实施周末和节假日延时运营过零点,“要让深夜晚归的市民更加方便快捷”。

这6条线路是1、2、7、8、9、10号线,平均延时83分钟,最长延时105分钟。当这个城市的地铁跑满一天18个小时,告别最后一名乘客,已是次日0时54分。

延时运营是上海地铁秉持“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有评论说,“没有末班时刻”的上海地铁,传递着城市的温度。

作为特大型城市,上海的常住人口达到2400多万。在每个工作日,有超过千万人次选择通过地铁出行,最高峰值达到1186万人次。

上海地铁网络规模位居世界第一,15条线路、617公里(含磁浮线29公里)、367座车站,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这座城市。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地铁全网共运送乘客33.97亿人次,地铁客流在全市公交分担比例达到53%。

为了减缓高峰时段的过度拥挤,公司还通过扩大列车编组、加快增购车辆(2015~2017年,共增购列车1200余辆),改造信号灯设备设施,优化运营组织和列车运行图,不断提升网络运能、缩小发车时间。葛世平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5年以来,网络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平均从3分50秒缩小到2分55秒,10条线路缩小到3分钟以内,11号线最小发车间隔缩小到2分钟,达到了业内先进水平。

居民健康“守门人”,分级诊疗“引路人”

每月配1~2次药,对不少慢性病患者来说是“必修课”。家住上海闵行浦江镇联合村的60岁老伯胡建安,去年8月签约家庭医生后,一年省下4000多元药费。他逢人就说:“省下的是钱和时间,带来的是方便!”

一次签约,改变了胡老伯半辈子的就医习惯。他2003年被诊断患有糖尿病,2015年又患上慢性肠炎,多年来一直在仁济南院配药。大医院人多队伍长,一来一回需要两个多小时。

去年8月,他在家门口的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全科医生黄薇签约。黄薇为他开出延伸处方28次,一年的延伸处方药品费用约2万元,由于三级医院和社区的报销比例不同,胡老伯直接省下4000多元的自费部分。“以前到大医院挂号要26元,到社区挂号不用自己掏钱。省下的挂号费、路费有近千元。”胡老伯告诉记者。

上海自2011年启动家庭医生签约试点,是国内最早推行家庭医生制度的地区之一,签约居民已超过1000万人。2015年11月,上海打造家庭医生制度“2.0版”,启动 “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即居民在自愿与家庭医生签约基础上,再选择1家区级和1家市级医院签约。截至目前,该试点已覆盖全市所有社区。与之配套,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便捷转诊、健康管理等一系列举措同步铺开。

在上海,家庭医生不仅成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更是分级诊疗的“引路人”。签约“1+1+1”,就可享受各项优惠倾斜政策,比如预约优先转诊等。上级医院拿出50%的专科和专家号源,提前2周优先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如今,转诊已接入38家市级医院,7700余名专科医生,每天有超过1万个门诊号源优先预留给家庭医生。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继续做好家庭医生前台服务,推进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后台的支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