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9月21日 星期四

信息跑不到的地方,就让干部多跑,确保改革全覆盖——

“最多跑一次”的浏阳样本

本报记者 罗筱晓 方大丰
《工人日报》(2017年09月21日 01版)

8月18日这天,是个星期五。下午上班后,湖南浏阳市澄潭江镇政务中心副主任陈家发要“例行”出一趟公差:到市里帮镇上居民办理老年证。“周五办好后,下周一就可以委托各村的帮代办专干把证件捎给居民本人。”他一边说,一边整理着这周收到的4份申请资料。

这样的出差习惯,是从5月份澄潭江镇实施“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零上门’”改革起,逐渐养成的。根据镇政府梳理出来的共44个事项的清单,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30个事项最多只需在申请环节跑一次,14个事项则无需上门,由干部全程代跑。

与此同时,在浏阳政务中心“市民之家”、经开区、高新区、淮川街道、集里街道、荷花街道、关口街道、大瑶镇、镇头镇,都与澄潭江镇一样,进行着“最多跑一次”改革试点。

“最多跑一次”最早由浙江省提出。“我们在学习浙江的基础上,还真跟他们不一样。”浏阳市编办主任张之俭说,未来群众和企业来办事,还要实现“只进一张门、只上一张网、只拨一个号”,“最多跑一次”只是改革目标之一。

信息多跑路,干部多跑腿

8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在位于浏阳市“市民之家”一楼的不动产登记服务区域见到市民罗先生时,他正在第二次办理不动产贷款抵押登记。

两年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罗先生把国土局、房管局、银行、担保公司等地方跑了个遍,好不容易才办好了抵押登记。因此,如今当他上午提交资料,下午就拿到登记证明时,觉得有些难以置信:“没想到是真的。”

在“市民之家”占了四层楼的政务服务中心,随处可见橙蓝相间的“最多跑一次”标示,每层楼的显眼位置,还张贴着本大厅“最多跑一次”的事项清单。罗先生经历的,只是截至8月底之前市民之家可以办理的471个“最多跑一次”的事项之一。

自从今年5月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黎春秋提出把实现企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浏阳的这项改革就以“每月一进度”的速度推进着。市直42个部门梳理出群众和企业申请办理的事项1064项,预计到年底,将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据统计,首批清单中累计可减少重复提交材料2000多项,减少到现场“跑腿”近千次。“更重要的是,在乡镇和村社区这些信息跑不到的地方,我们就让干部多跑,提升干部素质和办事能力,确保改革的全覆盖。”张之俭说。

在距离浏阳市区30公里的澄潭江镇荆平村,村民李祖荣患有精神疾病无法独自办理残疾人证,因此无法享受部分帮扶政策。村上的帮代办专干张小记连跑了浏阳市残联、政务中心、医院等三个单位,帮李祖荣办理了户籍恢复、身份证办理、残疾人证申请等一系列手续,最后再把相关证件亲手交到李祖荣手上。

像张小记这样的代办员,在澄潭江镇管辖的12个村子里有23位。“以前,村干部帮忙代办是一种人情,现在变成了一项制度。”澄潭江镇党委委员李永伯说,在镇里,改革的关键就是把服务关卡前移,“甚至直接移到群众家里”。

为了最大限度消除干群之间的隔阂,方便群众随时找到“跑路”干部,澄潭江镇还公布了所有帮代办专干的联系方式。记者关注“大爱澄潭”微信公众号后,通过“微政务”窗口直接就拨通了陈家发的电话。

“以前,镇政府干部的电话号码,可不是随便就能知道的。”陈家发说,现在他每天接电话的频率翻了好几倍,还常在深更半夜被手机铃声吵醒,“有一天夜里,还有村民打电话来咨询摘除节育环手术的报销问题。”

让干部习惯改革的节奏

临近下午下班,热闹了一天的“市民之家”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窗口还在办理业务。无论是办事群众还是工作人员,脸上都看不到着急的神情。

看到这一幕的浏阳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谭应启心生感慨:“看似横空出世的‘最多跑一次’,其实是建立在无数次前期改革的基础之上。”

浏阳是如何在短短3个月内,真正让干部和信息跑起来的?

2016年3月底,谭应启刚就任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就接到了“啃下行政审批硬骨头”的任务:改革建设投资项目审批制度。那时候,一个建设投资项目,涉及17个权力部门,正常情况下要加盖35个公章才算审批完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审批相互制约、互为前置是常事。

谭应启告诉记者,两年前,浏阳一所重点中学要修建一条从校门口到主路的不到百米的马路,结果审批花了6个月,修路不过一个月,“真是从穿短袖跑到穿棉袄才行”。

经过多次调研、讨论,按照审批流程,政务中心将17个部门划入5个环节之中:立项、国土供地、规划设计、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其中立项由浏阳市发改局牵头,国土供地由国土局牵头,余下3个环节都由住建局牵头。

这样的改革被谭应启称为“变串联审批为由一个部门牵头的并联审批”。他举例,立项环节涉及发改局、国土局、环保局等多个部门,“企业将相关材料送到发改局,由发改局分发至各部门。只要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各部门就必须通过审核,最后再由发改局统一盖章。”

“伤筋动骨”的改革,阻力随时都会出现。谭应启在进度推动最艰难的一个月里,每周向浏阳市委书记、市长汇报进度,借力倒逼各部门改革。

最终,5个人民政府行政专用章取代了35个部门公章,审批所需时间由157个工作日减少到最少56个工作日,且5个环节中87%的部分可以只跑一次。浏阳实现了全国县级城市首个建设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经过“市民之家”中涉及建设投资审批的区域时,谭应启说:“如果没有提前啃下硬骨头,哪里会有这些窗口?”

建设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只是近年来浏阳诸多改革中一例。2015年,浏阳被确立为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单位,截至目前已承接356项湖南省政府赋权事项;2014年,大瑶镇成为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浏阳市下放了64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赋予大瑶镇集中行使635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权限,同时下放财权、用地权、人事权等以实现强镇扩权;2016年,又在大瑶镇试点改革基础上实现国税、地税、财政联合办税服务,实现了“进一家门,办三家事”……

密集的改革,让群众和企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便利,让干部习惯了改革的节奏。“到后来,编办和改革办一开会,局长们就会问:这次又要我们下放什么权力?”张之俭打趣道。

干部岗岗通 政府一张网

“我们要抓住‘最多跑一次’这只牛鼻子,构建一个整体政府。”采访过程中,张之俭反反复复强调着,“未来群众办事,在市级层面,要么统一到‘市民之家’,要么统一上浏阳市网上办事大厅,要么统一拨打‘12345’这个号码。让政府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体政府。”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办事流程标准化模块化、信息集成化,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工作人员。在浏阳市淮川街道新北社区,实施近一年的“岗岗通”服务,就是极有借鉴意义的样本。

记者来到新北社区时,8个办事窗口空出了两个,计生专干去上户调查了,民政专干去街道开会了。但社区书记冯莲看上去一点都不担心,“就算办公室只剩下一个专干,群众也不会白跑路。”

冯莲的自信正是源于“岗岗通”服务: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办理八大业务板块中的任何一项。“前不久,城管专干曾兰兰就在半小时内办好了5项非城管业务。”冯莲颇有些自豪地说。

为了实现“岗岗通”,新北社区一面将所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并制作成标准手册,一面对所有需要填写的表格分类,按标签位置存放,还在大厅提供样表和所有证明的模板。

随后,社区专干接受了轮岗培训。每个岗位既讲解自己所承担业务的操作实务,又学习别人所承担业务的流程,并定期对实际操作中常见的疑难点进行讨论。淮川街道党工委书记戴伟平坦率地表示,近10年来,街道下属8个社区所有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公开招考选拔,“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社区干部,‘岗岗通’很难实现。”

改革起跑3个多月,浏阳政务的方方面面都被“牛鼻子”牵引着,张之俭和谭应启最近在忙乎的“一张网”的事就是其中之一。据他们介绍,浏阳市36个部门,有28个部门的网络系统是由省里或中央的上级部门开发的,“纵向管道打通了,横向还相互隔绝,像一根根各自独立的信息烟囱。”

要撬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大石头,一蹴而就是不可能了。“一张网”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市后垂”的方法:先将与浏阳市网上办事大厅同一系统的8个部门数据接入,再向其他部门的垂直上级逐个申请数据共享。

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也在倒逼上级部门加快信息集成和数据库建设。9月初,长沙市政务服务中心也推出了将价格举报热线、环保投诉热线、消费维权投诉热线等36条政府热线全部整合到“12345”的便民服务。

“最多跑一次”并不是个新鲜的概念,张之俭表示,“我们只是把改革一点点、一处处落在了实地,真正实现从‘以政府、干部为中心’到‘以群众为中心’的思想转变,彻底打破政府权力部门化和利益化的格局,让改革在浏阳不可逆转地推行下去。”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