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9月10日 星期日

【百姓故事】开学的行囊

——三代人眼中的开学季

本报记者 彭文卓
《工人日报》(2017年09月10日 02版)

9月7日,南昌某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在父母陪同下办理入学手续。视觉中国 供图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有40届大学生走进“象牙塔”。

转眼又是一年开学季,00后们即将步入大学校园。从铁饭盒到手机,从绿皮车到高铁,更新换代的“入学装备”就像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折射着几代人的生活变迁。在这些不同时代的行囊里,开学也意味着不同的意义。

60后:带着使命感上学去

1981年,高考刚刚恢复4年。

陈松涛考上了当时的南京工学院,但他不是通过录取通知书知道的这个结果,而是靠全县的广播,喇叭里宣布他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被全国重点高校录取了,当时他正在田里帮母亲干农活。

上世纪80年代,是知识开始渐渐流行的时代,又是一个被人誉为“文化复兴”的时代。高考恢复不久,录取率不到10%,没有扩招,也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所谓的“百里挑一”,考上了就意味着你是国家干部,毕业是包分配的,所以陈松涛说他们都是带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打心底里的自豪感去开学的。

父亲是一位高级钳工,给他亲手打造了一个大樟木箱子,他至今还保留着。母亲给他在箱子里塞上了厚厚的老棉被,陈旧的被子夹带着熟悉的味道,很久以后他才明白那是一种对家的思念。

“那时候生活很简朴,入学的必备品就是铁饭盒,因为食堂没有公共的餐具,还有一床被褥。爱干净的女孩子还会带着深蓝色套袖、纯棉的白色袜子,2毛一包的雪花膏已经很上档次。”

绿皮火车载着他从江南小镇,摇啊摇地摇了五个小时来到了南京,他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第一次到大城市,也是平生第一次穿皮鞋,母亲给他做的猪皮鞋,他穿了大学的整整4年。而现在,从这个小城到南京的高铁时长是18分钟。

下了火车,接站的师兄就带着他们坐公交车来到了学校,“早上就赶路,饿了一天,晚上在食堂吃了大学的第一顿饭,大排骨配的青菜和白米饭,花了一毛五。” 陈松涛说,那也是他第一次吃到“大排”。

他很快给家里写了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平安到了,邮件要走一个星期。但其实直到他大学毕业,家里也不知道陈松涛读的是文科还是理科,只知道反正毕业就能当城里人了。

寝室的门牌是317,住了五个专业的学生,但大家很快就熟络了,听说市中心的百货大厦里啥都有,几个人很快就去开了个眼,什么凤凰自行车、海鸥相机、回力鞋,激动了半天。在上世纪80年代,手表被视为奢侈品。爱时髦的同学手腕上都会戴一块表。晚上能在被窝里听收音机,那时候是件很享受的事情。吉他是那个年代大学生,尤其是男生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那些年的宿舍里,除了电灯外,还新增了电风扇,但没有电脑。排队在公共卫浴间洗澡,还是冷水澡。大热天酷暑难耐,只能靠两只“噪音”电风扇不时地扫点风。面积很小,连室外晒衣服的空间都得“排档期”……八人间里上下铺的兄弟,操场上的校园民谣,虽然条件如今看来有些许艰苦,但那却是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90后:学会和家里“断奶”

2008年,汶川地震刚刚过去四个月。

离开家的那天,郭怡去学校看了一眼已经倾斜成危楼的教学楼,她在这里度过了整个高中,直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汶川地震波及到了这个位于陕西汉中的小城,同学们攥着笔和习题惊惶地向外跑去。此后,其他年级放假了,而高三学生搬到了操场上课。

她清楚地记得6月7日,第一场语文考试,“特别紧张,竖起耳朵注意着有没有锣鼓声!因为前一天我们做了地震疏散演练,万一地震来了老师会敲锣,所有考生要统一听信号。”

因为一场地震,原本计划的开学前的旅游取消了,郭怡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

她考上了北京的一所985高校,爸妈带着表弟,一家人坐了27个小时的火车,浩浩荡荡送她上学去了,行李箱也已经从笨拙的木箱演变成了带轮子的拉杆箱。第一顿饭是北京西站外的豆腐脑——北京特有的浇了卤子的豆腐脑,吃完这顿饭,他们就在中关村南大街堵了四十分钟。

从学校西门进去的瞬间,郭怡就被热闹的阵势“吓坏”了。广场上有各种社团拉着的招新横幅,还有穿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T恤的年轻人不时地跑上来跟她推销电话卡,当然,几乎每个新生都是带着父母一起来的,在学校门口哭哭啼啼即将分别的一家子人,成为了她记忆力独特的风景。

手机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了开学的“标配”,郭怡记得她的手机是诺基亚的,1999元,巧克力色,0.9厘米厚,在当时已经算是很薄了。

开学并不意味着结束了高考的紧张,进入了轻松的节奏。从包分配到自己找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就有“铁饭碗”已经成为历史。开学第一周,学院就组织了英语摸底考试,很多同学已经带着托福、雅思的书在学了。

寝室的姑娘们陌生地友好着,从那时起,她们要真正意义上和父母分开生活了。独生子女们对即将“断奶”的生活,怀着新鲜感和憧憬,甚至开始了自谋生路,“寝室里有个姑娘被忽悠去卖洗发水赚钱,结果进了几大箱子,洗发水没卖出去,倒是堆满了整个宿舍。”

00后:赤手空拳的开学季

2017年,大学新生里出现了00后的面孔。

今年,17岁的张扬以第一志愿第一专业被杭州一所高校录取,比同龄人更早地进入大学。00后新生已经“抢滩”登陆大学,清华大学今年共迎来428名“00后”,占新生总人数的11.4%,最小的一名00后学生只有13岁。在7206名武汉大学新生中,1999年出生的有4477人,占62.13%。00后有1029人,占14.28%。

与“前任”相比,00后更像是“赤手空拳”来到了学校。最新快递数据显示,“行李比人先到、一身轻松上学,”用快递将生活用品、衣服及被褥寄到学校成为00后大学生报到新的流行趋势。自行车、洗衣机……包括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的大件行李统统都可以比学生先行“报到”,新生手拉肩扛沉甸甸行囊的画面已经消失。

学校一早就给张扬发了短信,报到地点是东区宿舍2栋,而不是以往热闹的学校大广场。因为早在开学之前,张扬已经通过学校官网缴纳了学费,选好了宿舍,统一购买的床铺也早早被放置在了宿舍里。如今,很多高校都在使用网络迎新,新生可以通过APP完成入学手续办理和个人信息采集。省去了新生排长队报到的同时,却也少了一丝开学的氛围。

准大学生们的消费水准已然水涨船高,不可或缺的首先是数码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单反相机组成了许多新生的“四大件”。以往8人挤一间的宿舍早已变成了“学生公寓”,上床下桌、洗衣机、独立卫生间、热水器和饮水机等等,也已经成为“标配”。

张扬和父母争取的生活费是一个月2500元,但对于父母的工资他表示没有什么概念。而对于上学的规划,他觉得大学更像是学生时代通往社会的过渡,学习知识和理解人生、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一个阶段。“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我比较反感大家对00后的一些偏见,我们早就长大了。”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