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9月09日 星期六

友善之墙、诚信驿站、诚信书吧频频进入大众视野,有的尴尬谢幕,有的不尽如人意

成都“自助公益”项目召唤“走心”的管理者

《工人日报》(2017年09月09日 02版)

本报讯 (记者李娜 实习生何思颖 白鸽)无人值守、无人收银,木质货架配合着成都古巷的风韵,摆放着熊猫样式的挂件和装饰手链等,一旁的价签上标着价格,下方设有投币口供客人自助付款。成都宽窄巷子内这个自助公益商店已运营5年之久。工作人员称,该“诚信驿站”总利润已达5.5万元,所有“诚信金”都捐赠给了贫困地区的儿童。

不过,也有人反映,该“诚信驿站”内的商品品质与所标注的价格并不完全匹配,“诚信驿站”本身的维护有待加强。

记者在现场就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带着孩子游玩的游客,因为柜台内标价20元的玩偶做工粗糙,而放弃购买。

宽窄巷子内的另一个公益项目——“诚信书吧”也不如表面那么光鲜。该“书吧”内配备了木椅、木桌,不需要办证,也不用押金,只需要登记姓名和电话,读者就可以把书带回家。这是宽窄巷子社区打造的居民阅读空间,也是成都市首个由社区打造的“诚信书吧”。

据不久前媒体报道,“诚信书吧”的书籍主要来自社区图书借阅室和附近美术馆的图书,总数1500余本,并及时进行更新。运行两年以来,不仅原来书籍一本未少,社区居民主动捐赠书籍已有近300本。

不过,在熟悉情况的人看来,“诚信书吧”书籍的一本未少,是因为鲜有人问津。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尽管正处于旅游高峰期,但到访书吧的人并不多。

据了解,近年来,此类“自助公益”项目频频在成都现身,但令人惋惜的是,一些兴起时备受关注的项目,消失得很快。曾被誉为“温暖一座城”的“友善之墙”在成都运行一年后即尴尬谢幕,志愿者、社区、企业等参与各方均表示在运行过程中无力承担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一位不愿具名的公益人士坦言,这是因为“疏于管理”。

有志愿者认为,公益项目要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项目设计之初就要从管理经营的各个细节充分考量,“比如商品售价应考虑到与其品质匹配,项目的维护也需要必要的投入”。

“自助公益,并不是放手不管。相反,对管理运行者而言,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自助是针对参与项目的热心人士而言,这应该成为管理者的共识。”一位志愿者说。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