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住房升级为“共有产权住房”
8月3日,《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自住房将升级为共有产权住房。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推出的共有产权住房政策,通过实行政府与购房人按份共有产权方式,政府将其持有的部分产权的“使用权”让渡给首次购房人,进一步降低了房屋出售价格,最大限度支持夹心层首次购房需求,满足无房家庭住房刚需,政府和老百姓一起努力解决住房困难。
那么,谁可以购买共有产权住房?共有产权怎么管理?费用如何承担?
记者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梳理,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各区的房源都要有30%划给新北京人,在重点功能区、产业园区范围内还将有人才共有产权房项目。二是单身人士申购需年满30岁。三是有过住房转出记录的家庭,不能再申购共有产权房。如果离婚了,需要3年之后再申购。有违建不更正的,也不能申请共有产权房,持有不满5年的只能代持机构回购。四是持有满5年的,同等价格下代持机构优先买;也可以按原有比例卖给有共有产权住房购买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转成商品房销售给代持机构分成。五是满5年后也可以买了政府份额后变成商品房;物业费和公维,再加上暖气费等,共有产权双方谁住房谁承担,也就是购房人承担。
“此前,我们算着应该攒够了钱。但看过商品房,一算才发现扣减可以贷款的数额之后,首付还是不够。新政策一旦正式出台,我们就能买一套共有产权房子了。”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程远雁属于刚需一族,此前他们一直在租房,在孩子出生后动了买房的念头,“这个政策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
就职于北京市一家国有企业的郭楠则有不同的反应。今年25岁的郭楠本科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去年刚取得了自住房申请资格,暂时还没摇上号。按照原本自住房的申购要求,只需年满25岁即可。而意见一出,“共有产权住房”单身购房的门槛将提高到30岁,“我瞬间就失去了购房资格,这太叫人苦恼了。”
尽管反应各不相同,但对于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的出台,业内专家持积极态度。
“这一整套组合拳的出台,其实牢牢把握住了房地产的核心需求人群。对于刚需人群来说,财富最少,住房需求却很大。这部分人需求的满足也是平抑房价的需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赵秀池说,“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聚焦无房家庭首次购房需求,有利于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明确政府和个人持有的产权份额,降低了购房人的出资额,有助于百姓住房梦的实现。”
“这是北京市在探讨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上迈出的一大步。”北京市房协秘书长陈志说,“从使用人的角度上看,它有同质同权的创新,房屋的质量、环境以及将来物业费的缴纳等,各方面都透露出同质同权的意图。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兼顾了属地原则,而且特别强调了对新北京人的同权意义。”
“新政策是通过产权的多轮多次让渡,让刚需人群实现买房的可能。”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告诉记者,整个政策来看,政策针对的是无房人群,并且有30%的非本市户籍的新北京人购房,这让户籍对房地产的限制进一步降低。此外,还明确了房地产市场的居住属性,让居住这个根本作用深入房地产市场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