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砥砺奋进的五年】给大工程披上一条“绿哈达”

——青藏高原共玉高速公路“无痕迹施工”现场见闻

本报记者 邢生祥
《工人日报》(2017年06月24日 01版)

这里有世界上最纯净的蓝天白云,最湛蓝的湖泊,最多最美的雪山、湿地和大草原……而与三江源美景连在一起的,还有我国首条高海拔高寒区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公路。这条沿着雪山、草地、河川蜿蜒延伸的高速公路,总长635公里,全线穿越青藏高原世界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2011年5月,首创“无痕迹施工”理念的共玉高速开工建设。在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的三江源腹地,数万名建设者经过6年艰苦奋战,交上了一份“高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三江源头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阻断、自然景观不受影响”的生态答卷,用责任和智慧给雪域高原围上了一条“绿哈达”。

保护每一块草皮成为职业习惯

6月9日,记者乘车沿着共玉高速旁的214国道一路翻越河卡山、鄂拉山、姜路岭、雁口山和海拔4829米的巴颜喀拉山,跨越黄河、通天河……一路望去,蜿蜒曲折的高速公路路基坡面平整、曲线圆滑、线型美观,成型路基两边及改河挡水埝等经过移植的草皮已经与天然植被融为一体。

在一处曾经的公路施工现场,记者试图寻找开挖和修复的痕迹,但这里草皮已恢复如初,如不是项目部负责人介绍,根本无法找到施工营地驻扎的痕迹。

“草皮是最宝贵的生态植被,别的地方野草可能几天后就长新芽,这里连出片叶子都很不容易。”在海拔4350米的共玉高速公路D5标段公路旁,青海海南天和路桥公司副总经理王龙捡起一块由于光缆施工而被翻动露天的草皮,小心地码放在路基旁边的一处砾石坑中,并浇上水。

草皮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在这里,一块不起眼的草皮,生长历史可能要经历上千年甚至上万年时间。长期低温和每年不到4个月的短促生长季节,致使这一地区的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过程将十分缓慢、艰难,而且还会加速冻土融化、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

“经过10多年在三江源地区参建公路,特别是6年来一直在共玉高速公路生态施工,保护好每一块草皮已成为了职业习惯。”王龙说。

出生于1979年的王龙,20岁从青海交通职校毕业奔赴玉树参建公路,18年来他在三江源地区先后参建多条公路。如今已在共玉高速全线推广的路基边坡植草,正是由他提出并付诸实施的。

受到医生外科植皮手术启发,王龙大胆提出“草皮移植”技术,在即将修建项目部和道路的地方,使用机械或人工将草皮划成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采用挖掘机连同腐植土一起揭除,将这些草皮整齐地码放在路基两侧,洒水后用黑色遮阳网进行全覆盖,确保了草皮的再利用率。记者了解到,目前,这里的草皮防护工程,铺设回植草皮和三维网植草生态防护成活率达到96%。

“生命线”上的环保战役

“从一定意义上说,共玉高速公路建设就是一场战役,是以不破坏自然生态,一切为保护生态而进行的环保战役。”天和路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崔海品说。

为做好道路施工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参建单位改变了过去“公路延伸到哪里,项目部帐篷扎到哪里,拌合站跟到哪里,施工队涌到哪里”的传统施工模式。“我们从管理制度、工地建设、施工工艺到过程控制及施工机械设备和模板,都做了颠覆性的创新。”青海省交通厅工程监理处项目总监韩伟学说。

“走,到我们的沙石场去看看!”记者跟随王龙来到离公路约5公里的河床中,沙石场已基本恢复河床原先自然特性,30多名工人还在实施人工种植草籽。

“作为公司最大的沙石场,这里取料约80多万立方米,最远运送到40公里外的高速公路施工工地。”王龙介绍说,项目部实行料场集中取料、混凝土集中搅拌、钢筋集中加工、梁片和小型构件集中预制等方式,改变过去天女散花般随公路排开的临时混凝土拌和站,杜绝了施工现场“脏、乱、差”。

尽管难以找到施工的痕迹,但在穿越冻土路段长达227.7公里的共玉高速公路之下,成千上万的“热棒”已被插入冻土层,部分路段的路基结构体内还埋设着直径不等的涵管状通风管和一定规格的石块传导层……很多治理冻土的新技术在这条高等级公路建设中首次得到大规模应用。

如今,在素有“中国最美国道”之称的214国道旁的共玉高速,已成为一条景观大道。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