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工会驻村开始
这里,地处兰州市七里河区最南、最远的大山深处,不邻湖、不见滩,却偏偏取名湖滩村。
老一辈人习惯给穷孩子取“富贵名”,缺什么、盼什么就起名叫什么。由此,这里便叫湖滩村,祈望子子孙孙沿湖、靠滩,过上又美又富的好日子。但是,这里只有海拔2800多米的高山和3000多亩的黄土坡地,地瘠物稀,这里的人也辈辈苦、代代穷。
转变,始于2012年。
工会帮掘“第一桶金”
湖滩村有330多户、1400余口人,沟沟壑壑分布在湖滩、木锨沟、吊岭、护林、圈沟等10个自然村,过去沿用落后的耕作方式,收入低、人心散。2012年初,市总工会进村统计,贫困人口超过半数,达到217户、740多人。
“要脱贫,不是帮一户、救一户,而是要发挥好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作用,带领全村百姓一起富。”兰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康灵娜说。
工会进村,先资助3万元修通一座便民桥,职工互助保险兰州办事处捐赠2万元,铺了一条沙子路。接着,工会筹资帮着村委会搬进“小二楼”,并添置新桌新椅,激发村委会干事的积极性。
兰州市总的机关干部轮流驻村帮扶,每次驻村两三人,短则一周、半月,长则数月甚至一年,村民种地就跟到地头,锨地、育苗;哪家有了什么困难,就坐在炕头上帮着排忧解难。
村民想要养羊致富,工会为20多户困难村民捐助种羊,还让村委会当起“羊保姆”。从3只羊起步,仅两年就成了几十只的羊群。
这笔“资产”成了许多村民致富的“第一桶金”。村民韩先祥用羊群变现的钱买了小货运汽车,妻子在城里开了间小卖部,自己跑货运,日子越过越滋润;村民董小平卖了羊、买了车,举家搬到了市区的晏家坪。
此后,市总工会又协调帮村里争取到各类扶贫资金70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站、医疗卫生站、1500多平方米的村民广场等公共配套设施。还将各种惠农政策和补贴精准送到户,不愁吃、不愁穿的“两个不愁”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危房改造“三个保障”逐步解决。
2014年底,经过考核验收,村民年收入实现翻番,人均达到6200多元,210户困难村民实现脱贫。湖滩村一跃成为七里河区最早实现整村脱贫的10个先进村之一。
小康路上,难免有“坎”
然而,脱贫工作并非一劳永逸,新的矛盾和问题接踵而来。
兰州市总机关管理处的干部顾占忠,从2012年起就是机关的“扶贫专干”,也是村民的“致富顾问”和“产业专家”。顾占忠在帮助村民种植百合和中药材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村里种了1000多亩,但由于各家各户分散经营,集中上市后价格连连跌。
几年的扶贫路,兰州市总和湖滩村心连心,村民的鸡、羊出栏和百合、土豆上市,工会干部不仅自己出钱预订,还向亲戚朋友们义务推销,但这样的友情购买也只能缓解一时之困。
屋漏偏遇连阴雨。随着一些壮年劳力纷纷到兰州租房、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有一个自然村甚至搬得就剩下1户人。2016年秋,市总的23名干部在湖滩村“大走访、回头看”,发现有9户23人生活仍在贫困线下,其中有2户5人属于因病返贫。
壮年劳力进城了、地里的百合和药材塌价了、村民返贫了……小康路上的湖滩村,面前又出现了一道道的“坎”。
“全面小康,一户不落”
“全面小康,一户不落。”在兰州市总的干部们看来,工会的优势就在于“组织”,要在整村脱贫的基础上,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共创、共享,一起奔小康。
在建设1000亩标准化百合示范种植基地、200亩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兰州市总又帮扶湖滩村注册成立了仁轩百合种植合作社和鑫皓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电商销售,修建百合冷库,让销售的触角延伸、时间延长,避免“塌价伤农”。
从今年4月开始,在兰州市总的指导下,“五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在湖滩村拉开序幕,让村民们在精神上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再过两个月,漫山遍野的百合花就开了,盛夏时节的黄土高坡将被花海覆盖。”在湖滩村新当选的村主任鲁作福看来,5年来工会组织在这里耕耘、播种,就好比一簇簇的百合花,“润”了湖滩、甜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