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5月07日 星期日

一个社区居委会主任,往往要处理上万名居民的“大事小事”

【新闻广角】“小巷总理”的酸甜苦辣

本报记者 王伟 刘旭 黄榆 本报特约记者 王君东
《工人日报》(2017年05月07日 01版)

编者按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居委会10万个,较2008年增加1.7万个,而同期村委会数量则减少了2.3万个。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政府机构。居委会主任不是“官”,但却是与基层群众联系最近的人,是连接政府和社区群众的纽带。

在实际工作中,社区里的大事小事,居委会主任都要一应承担,各项工作有上百种之多,被人们称为“小巷总理”。但是,社区里许多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群众关切的“大事”。

“小巷总理”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这些酸甜苦辣的背后,关乎每一位居民的安居乐业。让更多优秀的“小巷总理”工作有“劲头”,事业有“奔头”,既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舞台,也需要社会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社区的13名工作人员,要服务107栋居民楼里的3143户10068名居民。”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虹桥社区党委书记顾彤彤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虹桥社区居委会是我国10万个居委会之一,与别处不同的是,崇川区在2013年试行改革,将社区再划分成邻里,选举产生邻里理事长和若干理事,以便服务下沉基层,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虹桥社区所在的虹桥街道,是改革的“试水者”。

人手少,事务杂,是不少“小巷总理”的工作常态。

通常要管100多项工作

“一家超市私开后门,影响安全,拍照留证据,等我一会儿过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沈阳市皇姑区中海西社区主任李佳的事情就没中断过。作为2011年成立的新社区,中海西社区有居民15410户38525人,7成以上是年轻人,2008年毕业的李佳,是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身兼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工会主席多职,她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自己有136项工作要管。

昆明市五华区翠湖社区是“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社区”,共有5170户15331人,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马杰数了数自己的工作,差不多也有这么多。2004年,退休后的她在翠湖边散步,看到街道办招聘社会干部的启示,就决定试试看,结果一干13年。

马杰的工作,小到帮忙寻找走失的宠物狗,大到帮助申请低保、廉租房,再加上每年需要协助上级落实的工作有120多项。“吃喝拉撒、孤寡伤残、生老病死,哪条巷子的阴沟阻塞了,哪家两口子吵架了……都归我管。”她面对的,不是文件上的数字,而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一个个家庭和具体的人。

翠湖社区居民林绍柱弥留之际,告诉马杰,希望死后由他和前妻所生之子将其骨灰带回老家澄江安葬。马杰去了三趟澄江,终于说服对方来昆明带走父亲的骨灰,完成了林绍柱的临终之愿。

社区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社区主任也“什么都得懂”,李佳甚至去燃气公司自学过如何安装燃气。因为曾经有2户居民私改管道,导致验收不合格,其他人家也通不了气,她得去劝说整改,并通知其他居民进度。

100多项工作,上万名居民,一个居委会主任,常常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一个部门跟着一个部门,“跑断了腿”。2015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同期居委会成员只有51.2万人。

工作需要创新方式方法

李佳知道,面对几万名居民,自己就是“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很多工作,要应用新工具、新方法。社区引进了沈阳市第一家“智慧屋”,老人简单体检不用跑医院,上班族在网上买卖东西,有人代发、代储和代送。就连年轻人在社区创业,都有人帮着跑手续。

居民有什么诉求,也可以网上说。“西面的路灯坏了。”“园区没有室内活动场所。”“停车位太少了。”……每天李佳的手机响个不停,16个社区微信群里天天都有提问,无论多晚,只要找到她,她能办的尽力去办。

“我必须学会讲大道理,因为大道理里有政府的声音。但如果只会讲大道理,居民不会买你账,你的大道理就变成‘假大空’。既要会讲大道理,更要会做小事情。”马杰说。

虹桥社区之前有过一件事情,有居民家中养鸽子,影响邻居晾晒衣物,找媒体,当事人不理睬,找信鸽协会,也不管用。最后这事情还得74岁的束志生出面解决:放鸽子必须错开晾衣服时间,发生纠纷鸽主必须上门道歉。束志生原先是南通市总工会宣教部长,现在是虹东新村民享邻里的理事长。整个崇川区,有906个邻里,近千名邻里理事长,6000多名理事。

旧有的单位生活区变成了社区,社区居民适应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区也是一样,“指令式”的工作方法并不好用,而是要多方听取居民意见,协调不同诉求。

束志生还有个职务,虹桥街道群众评议团的团长。评议团成员有42名,由邻里理事、理事长,离退休干部和居民代表等组成,所有和社区相关的事,都可以评议。

2015年4月,虹桥公园南大门片区共有29幢楼及周边被划为停车位改造区域,居民们意见不一。有车的人家希望车位更多,没车的人家希望多绿化。评议团走遍了29幢楼的714户居民家,听意见,统计车辆,最终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改造意见,建成了199个车位,满足了居民和外来访客的停车需求。

“评议团成立后,仅一年多时间就解决了6个老大难问题。”束志生说,虹桥社区先后被评为南通市文明社区、市民最满意和谐社区。

提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不在小区花圃里私自种菜,不任意破坏绿化……”这是束志生发动老干部和在职律师,成立“民享智囊团”后,订立的《邻里公约》。智囊团将初稿上门分发给居民,征求意见。从拟稿到正式发布,历时三个月,《邻里公约》成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依据。

虹桥社区有10个邻里,每个邻里一名社工,一名理事长,若干名理事,还有更多的楼道长。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大家有了积极性,很多事情就不再是社区主任一个人奔忙了,而是大家一起干。

“有的居民原先在绿化丛里种小菜,我们通过公约阻止了这种行为,同时又专门在绿地边上辟出一小块,允许大家种点小葱、香菜什么的。” 束志生说,如今,在民享邻里楼道堆放、乱搭建、乱种植、违规养犬等现象不见了。

居民自我管理有了积极性,自我服务也就能够实现。虹桥社区老年人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理发难。退休前曾担任南通港务局客运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魏秀芳,发起成立了“一元理发室”,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元就能享受“洗剪吹”,而且就是这一元钱,理发师也分文不取,而是注入邻里关爱基金,用于帮扶社区困难群体。66岁的魏秀芳,另一个身份是惠虹邻里的理事长。

现在,理发师的队伍扩容了,从由魏秀芳一人发展到9人,大多为社区党员志愿者,周边一家理发店的老板也自愿加入了进来。“一元理发室”是邻里公益微项目,虹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勇说,街道目前有67个类似的项目,全区已有400多个。

虹桥社区还有个叫“邻里慢生活馆”的公益微项目,提供义卖铺子、名师堂、花草医院等惠民服务。义卖铺子实行投币自助服务,5角钱的松紧带、1元钱的热水瓶塞等针头线脑,小区周边买不到,跑批发市场又麻烦。 义卖铺子傍晚关门后,邻里理事长吉连云就过来盘点。“每次的账都能对得上。”顾彤彤说,铺子的营业额全部用来资助社区里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他们购置书籍和文具。

中海西社区办了烘焙、插画、音乐、书法等80多场公益课,还有风筝节、皮影文化展等各类文化活动,社区里2000多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所在。原本“只管自家事”的全职妈妈,还有“不认识邻居是谁”的上班族,都经常来参加社区活动。

“我是一个小小的社区主任,我也是名副其实的‘小巷总理’。但是,要让社区生活更美好,不只需要勤奋的主任,也要靠大家,靠每一位居民来参与。”李佳说。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