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5月06日 星期六

百炼成钢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

新华社记者 俞俭
《工人日报》(2017年05月06日 02版)

知识分子典型

五月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生机勃勃,一排排高大的梧桐树郁郁葱葱。 

92岁的崔崑院士,依然精神矍铄,身板结实硬朗,给人感觉正如师生们所说,他是一块钢、一块千锤百炼的“特殊钢”。崔崑一生矢志于钢铁事业,为我国特殊钢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

“在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的两年,为我一生事业奠定了基础。”崔崑说,莫斯科钢铁学院的金属材料专业是当时苏联最好的,他阅读了大量文献,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此前他在武汉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曾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跟随苏联专家学习,又返回院系调整后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任教。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崔崑暗暗立下钢铁志。尽管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刚刚起步,尤其是金属热处理专业几乎空白,面对无设备、缺资料、人员少的重重困难,崔崑组织课题组攻关高性能模具钢种。

崔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实验室建起来。他一方面带着老师去工厂调研,了解需求,一方面想办法购置仪器设备,买不到就自己绘图,请人制作,还亲自动手建起了熔炼、盐浴炉、热处理等实验室。  

百炼成钢。经过不懈的努力,崔崑终于研究设计出基于我国富有元素的新钢种冶炼方案,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由此出炉,输送到生产建设之中。

10年三获国家发明奖

崔崑说,对于工科来说,应用研究至关重要。他重视与厂家直接对接,和同事常年与工人们摸爬滚打在一线。

20世纪70年代,他在哈尔滨轴承厂一住就是3个月。经过反复试验,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寿命比旧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每副模具寿命可超过两万件。

那些年,他一年四五个月都在厂家来回跑。每研制成功一种新钢种,他便亲自背着沉重的钢模,搭着火车,风尘仆仆赶往厂家进行推广。

研究过程中,崔崑和他的团队不盲目不迷信,始终秉持创新第一的科研态度。对一种基体钢进行改制,将其中的碳含量适当提高,并加入少量的铌,从而大大提高了钢的强韧性,改善了钢的工艺性能。含铌基体钢乃是国内外首创,后来在汽车、航天、电子等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此项成果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5年纳入国家工具钢标准。

从1981年到1991年,作为第一发明人,崔崑连续获得三项国家发明奖。20世纪80年代初,崔崑与钢厂合作,经反复实验,研制了一种易切削精密模具钢,为上海一家无线电厂解决了线路板模具大难题,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100多万美元外汇,这项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80高龄撰写200万字钢铁专著

2006年,崔崑开始撰写《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这部卷帙浩繁、200多万字的巨著,凝聚着他半个多世纪的心血,包含钢铁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方方面面,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为完成这一艰巨工程,时年81岁的崔崑自学电脑,从资料收集、文字编辑、图形制作,到输入、打印,全是老人独立完成,于201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长达6年时间,无数个日日夜夜,崔崑静静坐在书桌前,把脑海中的知识用文字和图表源源不断地输入电脑。他说,写作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东西,还要不断修改,请别人做不了。

崔崑的博士生、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激光与太赫兹功能实验室副主任曾晓雁敬佩地说,撰写这样一部巨著,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才能完成。

崔崑告诉记者,正在对这部专著修订,补充最新的钢材标准,与国际接轨,争取明年再版。

这位一生献身于钢铁事业的老人,90高龄仍孜孜不倦地工作。采访中,感觉他身上总有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打动你。

(据新华社武汉5月5日电)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