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雪君
让深藏海底的文物大放异彩

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片) 张茂摄/视觉中国

观众在参观出水的小罐与珊瑚礁结块 。
苏阳摄/视觉中国
南海共有136处水下文物遗址,居全国之首。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被发现,如何保护这些水下文物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800多年前,一艘南宋商船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触礁沉没,沉船于1996年被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渔民发现,经过数轮调查、发掘,2008年这艘古商船得以‘重见天日’。”
近日,在南海西沙沉没的800年前的南宋商船“华光礁I号”模型及出水文物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从沉船打捞出来的陶器、瓷器、青铜器、石器、钱币等近千件文物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旺发达的景象,也让社会各界聚焦关注了南海丰富的水下文物遗产。
数据显示,南海共有136处水下文物遗址,居全国之首。这些水下文物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更是我国民族世代在南海活动的重要见证。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被发现,如何保护这些水下文物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常委连介德表示,相比以往,尽管大多数水下文物的保护有了明显改善,但挖掘盗捞现象依然严重,给文物遗址保护带来不少难题。连介德认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保障国家海洋权益息息相关,加强水下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136处水下文物遗址时间
最早的可追溯到五代
南宋时期的雕像、精美的陶瓷、残存的船板……在博物馆展厅的灯光投影下,这些曾“深躺”在海下的文物大放异彩,勾勒出我国南宋时期璀璨的航海文化。
据了解,“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远海水下考古,“出水”了沉船和近万件文物,文物中有瓷器、铜钱、石器、青铜器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瓷器,来源地有江西景德镇,福建地方窑口;有生活用的碗、碟、盘、壶,有文房用的笔洗,还有女性用的粉盒。这些文物大小相套,包装成摞,堆积在船舱中。
“‘华光礁1号’沉船是中国第一次在远海发现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珍珠’,有了它,海上丝路的中国段才算完整,并充分证明了唐宋时期已有中国居民在西沙附近生产、生活。”海南省文物局多年从事水下遗产调查、发掘工作的黎吉龙说,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限制,我国对水下文物考古仅限于近海,2007年以来这状况才得以改善。南海水下文物考古工作对全面认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史证。
目前,在被发现的136处南海水下文物遗址中,已登录的水下文化遗存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位有3处,即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唐宋遗址、华光礁沉船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即:南沙洲沉船遗址、珊瑚岛沉船遗址、浪花礁沉船遗址、玉琢礁沉船遗址。这些丰富的水下文物遗址目前完整“出水”的仅有“华光礁Ι号”,和珊瑚岛的部分文物,绝大多数的文物通过“原址保护”。
“在大量没有挖掘的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属于五代时期河北邢窑的白瓷和浙江越窑的青瓷,使海上丝绸之路西沙航线启用年代提前至五代时期,历史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黎吉龙说。
水下文物盗捞现象严重
每年都发现新的破坏痕迹
南海海下文物遗址的声名远播,也给它的保护带来了不少难题。
“水下文物保护,尤其是原址保护,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而南海海域辽阔,有些遗址距离陆地远,保护起来更加困难。”黎吉龙记得,1996年,“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被海南潭门渔民发现后,“西沙海域有古董”的消息不胫而走,受文物暴利的诱使,来自海南省内外甚至境外的不法分子,蜂拥而至,以水下爆破、手工挖掘、潜水探摸等手段,大肆非法打捞这批水下文物。
“当我们执法人员赶到该海域时发现,停泊在附近的几艘小艇并没有撒网作业,而是等候潜入海底盗捞文物的不法分子,现场没收的赃物多为做工精美的瓷器等。”黎吉龙表示,在汪洋大海中,考古队员要找到这些遗址,无异于大海捞针,反而是长期在海上作业的渔民有可能先捞到文物,而后消息一旦传出,盗捞者便会迅速聚集而来。此前,他参与、了解的很多次水下考古发掘都出现过“考古队员知道信息赶到现场时,已有大量文物被捞走”的情况。
他坦言,尽管相对以往,现在大多数水下文物遗址的保护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盗捞现象依然严重,“我们每年都会组织至少一次的水下文物调查,可年年巡查都会发现新的破坏痕迹,有的盗捞者在将一些遗址的瓷器盗捞一空后,连沉船上的碇石、铁炮等大体量的文物也不放过。”
黎吉龙说,虽然海上执法巡查对盗挖文物的不法分子能够起到震慑作用,是较为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然而,巡船在大海犹如一叶孤舟,不像在陆地上,想开去哪儿就开去哪儿,组织一次巡查需要联合海监、边防等多个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强有力的机制保障是无法实现的,以至目前许多地理位置偏远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加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采取原址保护和抢救性发掘并举
水下文物遗址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保障国家海洋权益息息相关,如何保护这些遗址?
“加强水下文物保护刻不容缓。”全国政协委员连介德认为,要有效遏制水下文物盗捞,不仅要加大宣传惩戒力度,更要多部门互相配合,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同时加大对文物市场的专项治理,达到遏制盗掘作用。
在他看来,对于水下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是原址保护。连介德建议,借鉴国外做法,在环境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如通过水下博物馆等方式加强水下文化遗产的原址保护,加快建设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包括南海博物馆、西沙水下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依据考古发现及历史记载恢复遗址原貌,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同时开展保护利用,逼真再现当时岛上先民的生活生产场景,使古遗址本体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推进人文环境生活相吻合,实现科学研究、促进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相结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海南省文物局采取原址保护和抢救性发掘并举的措施。在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玉琢礁、北礁和华光礁四处沉船数量较多、出水文物品种丰富的礁盘,划为文物保护区,渔民在保护区周边60米等深线范围内捡拾瓷片将属违法行为。
与此同时,对一些研究价值高、受到破坏风险相对高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如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金银岛1号沉船遗址等。挖掘出的文物将为相关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也为建设中的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和正在筹建的国家南海博物馆准备更多的展品。
同时,海南还将研究建立一个远程监控的海上无人值守平台,通过通讯卫星实时监控破坏和盗采水下文物的违法行为,加大西沙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