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个经过倒地共享单车的路人中,只有1个人将单车扶起,共享经济需要利他精神
一辆共享单车的生存实验

观看实验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摄像 吴凡编导 吴凡 吴丽蓉
1:623。在623个经过倒地共享单车的路人中,只有1个人将单车扶起而不作己用。这是3月28日《工人日报》记者在北京街头做的一次有关共享单车的生存实验的结果。
这是一个简单的街头实验,历时1小时。我们选择了三处有人流经过的地点(闹市区的人行道、游客众多的旅游景点、行人较少的街道),将一辆共享单车放倒在路边,在几十米远处架起摄像机,记录过往行人的反应。在第17分钟,出现了本次实验中唯一一个不以使用为目的而主动将单车扶起的路人:二十几岁的北京上班族郝先生。郝先生随手扶起这辆车,就继续往前走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认为此举不过稀松平常,“只是顺手扶一下而已。”
扶起倒地的单车,虽是一个看起来微小的举动,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利他精神:把车扶起可以减少单车的受损、方便他人使用、提高城市的美观度……而623个人中只有1个人选择扶车。共享单车在为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已出现诸多问题。在道德和制度层面之外,要发展真正的共享经济,还需依托于公众利他精神的培养。
利他精神需要我们减少不作为。面对共享单车居高不下的损坏率,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敢理直气壮地批评别人,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样做——别人毁坏单车而我没有,由此而产生占据道德高地的优越感。对倒地单车视而不见,是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数人的做法。即使不作为不会扣分,不作为者也不该有道德上的优越感。
实验中,有行人发现倒地的单车无法正常使用,抱怨几句后,还顺势踢上一脚。踢一脚固然不会造成单车直接损坏,却可能让其受损的程度加剧。这种行为,实与直接破坏单车的行为“殊途同归”。培养利他精神,有助于减少这种“破窗效应”。
实验的其中一处地点是故宫角楼,路上游人如织。因四周没有其他可使用的单车,有多位游客将倒地单车扶起意欲使用。然而在发现车是坏的之后,没有人在手机软件上点击报修,而是选择兀自离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扶起倒地的单车、报修损坏的单车抑或是举报违停的单车,对自己并不会造成伤害,也不需要“好人法”的保护。是多此一举还是举手之劳,这实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记者曾在北京的一处共享单车集中维修点见到众多“受伤”的单车小山似地堆起来,绵延将近200米。若我们对共享资源多一分爱惜,共享单车就不会成为又一出“公地悲剧”。
其实,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市民自己私人的单车倒地,路人能随手扶起来的瞬间,都是一个美好的瞬间。只有当这样暖心的瞬间越来越多时,共享经济才会走得更远,城市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