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3月12日 星期日

代表委员为城市困难职工脱贫支招——

帮扶解困,拨动“城市和弦”

《工人日报》(2017年03月12日 02版)

本报记者 张锐 陈晓燕

“在深入开展扶贫攻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以困难职工为主体的城镇困难群体不能忽视。”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总工会原副主席罗茂乡持续关注的问题。相关的提案和建议他已连续递交了4年。

目前城市困难职工还有多少人?致困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精准扶贫帮助他们早日实现解困脱困,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让一个困难职工掉队,真正奏响“城市和弦”?这次两会上,工会界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350万户困难职工期待早日脱贫

做了30多年的工会工作,对职工的关切不仅是罗茂乡委员的习惯,更是他心里的一份牵挂。

“曾经见过一个困难职工,生病需要做肾透析,为了省钱,就自己做了一个‘透析机’在家里给自己透析。还有一个40多岁的女职工,因为患上脑瘫,只能靠80多岁的老母亲照顾,女儿放了学晚上还要到面包店打工。虽然政府和工会组织给了很多帮助,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多年的工作和调研中,罗茂乡委员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困难职工当中并不是个例。

“当前帮助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任务还很艰巨。”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原主席董秀彬介绍,目前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中尚有350万户困难职工需要各部门共同携手,帮助他们实现解困脱困的目标。

而从主要致困原因来看,可以分为几类:因本人大病或供养直系亲属大病致困占比为30.4%;因收入低致困占比为30.1%;因本人或家属下岗失业致困占比为14.9%;因子女上学致困占比为11.9%;因自然灾害或重大事故致困占比为5.9%;因本人或家属残疾致困占比为4.5%;其他原因为2.3%。

这一统计与罗茂乡委员所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据他了解,目前城镇贫困对象主要有:下岗失业人员、长期病伤残人员、部分离休人员、待产停工人员、领取社会救济金的“三无”人员(无劳动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救济人员),以及其他原因致使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城市居民。其中,主体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停产待工人员等城镇困难职工群体,且在部分职工中还存在着多种困难叠加的状况。

“很多城镇困难职工的现状让人揪心,而各级党政和工会组织的每一点关爱,都会让他们感到巨大的温暖。”曾多次到困难职工家中送温暖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世明坦言。

“应当高度重视这些城镇困难职工群体,他们期待着在就业、生活、医疗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帮扶救助,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罗茂乡委员说。

工会“四个一批”助力精准扶贫

当前,贵州遵义市总工会正在深入实施的“城市解困·和弦行动”,把精准帮扶城镇困难职工作为工会开展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南海机电厂下岗职工彭东霞就是受益者之一。

早年从企业下岗后,她在发廊当过洗头工,干过家政,然而一场大病,让她本已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对这样的困难职工来说,生活救助只能解燃眉之急。为此,遵义市总工会通过摸清底数,精准识贫,最终有针对性地对她进行就业帮扶。

“社区工会给我找了份工作,离家近,还给上了各种保险,生活真的越来越有奔头了。”她感激地说。

在李世明委员看来,这正是工会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创新之举。据他介绍,自1992年工会启动送温暖活动以来,除“两节”期间的走访慰问外,工会帮扶工作已形成了包括阳光就业行动、金秋助学以及日常开展的医疗互助、法律援助、职业培训等一系列服务职工工作体系,实现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化。目前全国已有280万个基层工会组织、20多万个工会帮扶中心和站点。

然而,城镇困难职工在全面脱贫的道路上,仍有一段路要走。为此,2016年,全国总工会进一步加大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力度,出台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五类重点人群、“四个一批”解困脱困途径和建档立卡、精准帮扶、落实责任等具体要求,着力把“精准”二字贯穿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全过程。

“通过采取‘四个一批’措施,根据不同困难群体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效果很好。”李世明委员表示。

“四个一批”即: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援助等方式,以就业创业解困脱困一批;针对因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或没有落实相关社保待遇的困难职工,将其纳入国家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一批;针对因病致困的职工,推动将其纳入大病保险和医疗互助保险保障一批;针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职工,通过社会救助兜底一批。

通过实施精准帮扶,工会组织把温暖送到了困难职工的心坎上。据了解,2016年各级工会共帮助已建档立卡的200余万户困难职工家庭实现解困脱困。

但是,在采访中多位委员也一致认为,做好这项工作,不只需要工会发力,更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协同发力提升解困脱困效率。

多方合力构建全方位“保障网”

摸清底数、做好建档、定性分类、精准施策……采访中多位工会界委员表示,无论从识贫到扶贫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充分整合调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为城市困难职工构建一张全方位的“保障网”。

如何进一步提升精准“识”贫的准确度?董秀彬委员建议,建立困难职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工会组织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工会与公安、住房、金融、税务、公积金管理等部门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为各级工会困难职工建档立卡工作提供信息比对的便利。

调查表明,收入低、因病致贫、教育致贫仍是职工家庭困难的主要原因。对此,罗茂乡委员建议,加大政策兜底支持力度。

他建议,出台有利于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倾斜性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或领取的社会保险金不足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困难职工,民政部门应通过将其纳入城镇低保制度、提高低保水平、加大帮扶救助力度等措施,提供兜底保障;对因病致困返困的困难职工,卫计部门应统筹建立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将其纳入大病保险范围,同时适当降低起付线标准,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大力实施教育助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群体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还要引导社会公益资源参与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董秀彬委员表示,各级政府部门、工会组织要探索搭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需求与救助资源信息对接平台,实现困难职工的需求信息、政府相关部门的救助资源、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和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

李世明委员同时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困难职工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必须要在激发困难职工内生动力上下功夫,要帮助引导困难职工克服等、靠、要思想,在政府、社会力量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困。”

他建议,要加强就业创业扶持,通过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城镇困难群体提升就业技能;要制定扶持城镇困难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具体政策;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完善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用工单位吸纳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