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关注全面二孩政策后女性面临的生育选择,纷纷建言——
【今日关注】让职场女性生得起、养得起
到目前,我国的全面二孩政策已实施一年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盲人教师杨佳认为,“广大女性及其家庭欢呼政策落地的同时,却因为种种顾虑而不敢生育二孩。生与不生成为她们的艰难选择。”
这种艰难选择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如何为职场女性解除后顾之忧?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也对此予以关注。
基于生育的就业歧视普遍存在
在3月4日举行的人大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坦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年来,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包括过去就存在的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现在更加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也认为,许多女性在有了二孩生育意向时,考虑到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职场晋升机会、劳动力市场的隐性歧视等问题后,就会“想生又不敢生”。
全国妇联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调查显示,近半数(49.1%)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关注应聘者的性别和婚育状况;半数以上妇女(54.7%)在求职面试中被问及与结婚、生育有关的问题。这表明,基于生育的就业性别歧视依然普遍存在。
在全国妇联原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张静看来,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妇女结婚或生育会减少工作时间,增加用工成本,不爱招用女性。因此,很多想继续就业的女性不得不放弃生育或推迟生育时间,相当一部分女性对生二孩更是“想想而已”。
同时,即便是有工作的女性,也面临着劳动保护不到位、权益受侵害的状况。对此,全总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世平委员认为,应当健全完善生育保障法律政策体系,出台国家层面生育保险配套法规,使生育保险制度与国家人口法律政策有关规定相衔接,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愁“生”更愁“养”
全总女职工委员会2016年的调研显示,60.22%的女职工生育二孩最担心的是没人照顾孩子。这也反映出,职场女性在二孩问题上,不仅愁“生”,更愁“养”。
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原校长贺优琳了解,全面放开二孩后,城市育龄女性应该是生育二孩的主力军,但多数家庭在考虑是否生育二孩时首先考虑公共服务因素,如“孩子入园升学情况”“婴幼儿用品质量”“生活地区环境状况”“孩子看病就医便利程度”等。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抚顺市政协副主席刘诗表示,应加快推进公办托幼机构建设,特别要加快建设6个月~3岁公办婴幼儿日间护理机构,同时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化。加强用人单位和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为支持母乳喂养、保障母婴权益创造条件。
“在当前人口政策下,应当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托幼机构,让职场女性能够兼顾工作与照顾孩子的责任。”刘诗委员说。
贺优琳代表建议,要全面完善配套制度,建立生育绿色通道和生二胎光荣的社会氛围,真正让女性生得起,还能养得起。
力解职场女性后顾之忧
在贺优琳代表看来,“养育下一代不仅是家庭的事情、父母的事情,也是国家、各级政府、全社会都应承担的责任。”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多位代表委员的一致认可。
“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政策进行引导,如制定实施有利于女性就业的减税和补贴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女职工。”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秀芳建议。
针对当前生育保险覆盖面低、生育医疗自负费用较高等问题,张世平委员建议,加快实现符合规定的生育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切实提高生育医疗保障水平。
事实上,这项工作也正在推进当中。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试点方案》,计划于今年6月底前在12个试点地区启动,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同步参加生育保险。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则带来了《关于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提案》,他认为,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能使年轻家长的经济压力得到更多缓解,有利于全面二孩政策更有效实施。国家应当确立以公办为主,公办和民办协调发展的办园体制,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面,同时鼓励发展民办优质幼儿园。
“要让全社会意识到,女性孕育后代,不仅为国家贡献了新的劳动力,她们自己就是有着很高价值的劳动力。应该能够让她们平衡工作与家庭,顺利返回职场,而不是被迫回家。”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律师协会副会长潘晓燕说。(本报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