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持续关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认为我国技能人才缺乏的“症结”主要在于技能培训存在“顽疾”——
【今日关注】有技术没学历,职称评不上 有学历没技术,企业不需要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记者张锐 陈晓燕)“有的工人,论技术水平明明可以达到技师级别,但因没有学历,只能评个初级工。”“从高校招来的学生,有学历,考个资格证书没问题,但就是实际操作能力较低,很多岗位缺人却用不上。”今天的政协小组讨论会场,谈及技能培训这一话题,分别来自工会和企业的罗茂乡、苏如春两位委员所说的貌似有明显“反差”,但都指向同一个问题。
而在记者采访的多位代表委员看来,这正是当前我国技能人才缺乏的“症结”所在。
在以往的调研中,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赵郁发现一个现象:随着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高。当不少综合类大学每年在为学生就业发愁时,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却早就被用人单位提前抢完。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就业率一直很低的一些高校和专业,招生却并不难;而就业率越来越高的职业院校招生却越来越难。
“可即便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仍需要再培训。”赵郁代表认为,这与职校生所学知识跟不上企业转型升级有关。一些职业院校的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缺少默契。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振超也有同样看法,“培训内容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脱节,培训专业与劳动者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有差距,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这些都不利于职工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前社会价值导向都是以学历为导向,很多人对职业教育有偏见,只有考不上大学的才去读技校。在企业里,技师跟高级技师收入只差几百元,但高级技师跟中层干部的收入却差距不小,这样谁还读技校、谁还当工人?”一位委员直言。
“技术工人大多是从技校毕业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上大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周中枢认为,我们需要真正重视职业教育,破解体制机制上的束缚,真正优化技术工人成长环境。
“现在的现实是,企业老板用工不看证书看技术,可没有证书,社会认可度又没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李长印说。
代表委员认为,这些“顽疾”严重挫伤了劳动者自我技能提升的积极性,阻碍了技能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发展。
“技能人才短缺仍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因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造出好的产品,需要好的工人。”多位委员呼吁,只有尽快破解技能培训“顽疾”,才能培育更多技能人才、更多优秀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