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企业家有创新紧迫感,但企业实际研发投入却不足
【深度聚焦】想的多做的少,企业研发投入在顾虑什么?
代表委员们建议,应为企业创新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打消企业的种种顾虑
一项针对2526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跟踪调查成果——《2016·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报告显示,在当前形势下,认为创新“非常紧迫”和“比较紧迫”的企业家合计占82%。但是,《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2.5%~4%。
企业研发投入想的多做的少,这是为什么?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对此,今天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们建议,应为企业创新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打消企业研发投入的种种顾虑。
“企业想搞研发也没有人才”
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比例约为80%,常年与民营企业打交道的安徽工商联副主席耿学梅代表直言:“过去30多年,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占领市场的很多企业,形成了思维惯性,即便企业想搞研发也没有人才。”
《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提出,我国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研发人员数量为38人,远低于日本(133人/万名)、韩国(135人/万名)、德国(132人/万名)、俄罗斯(111人/万名)等国家。《2015·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则指出,超过6成企业家认为企业创新人才缺乏。
“高等教育目前的资源和学生培养结构偏重于学术理论人才,而相对忽视‘大国工匠’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够搞研发并应用于实际的人才不多。”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代表分析说。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技术总监徐小平代表则表示,一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与企业对接的平台,而一些企业则缺乏激励广大技术工人搞创新的机制。
对于人才培养,严诚忠代表认为,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何伟委员建议,让学生在锤炼技能的同时,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
“企业也可以通过提高待遇、打通晋升通道等方式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徐小平代表说。
“企业不愿、也没有钱去‘烧’”
“有一些人认为,科技创新就是‘烧钱’。”耿学梅代表坦言,研发投入并不能完全衡量企业支持创新的力度,因为很多企业宁愿拿钱直接买现成的技术,也不愿意自己搞研发。
“研发投入有风险:一是能否看得准市场需求;二是能否在有限时间内组织资金力量去投入,关键要有研发投入;三是要有推广的市场环境,才能达到投入产出成正比。”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主任杨帆代表说。
“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利润率持续走低,特别是融资成本和非税负担居高不下,严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委员说。
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魏岚代表则以拥有高新技术牌照的小微企业为例说,这个牌照需要有产值3%的研发投入。比如企业1年1亿元的产值,要有300万元的投入。如果经营不好,本身利润都不到100万元,因此有些企业在此状况下宁愿先摘牌。
魏岚代表建议,对于低利润率的企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寻求一种有效的减负手段,可以采取增值税的减免等政策。
玉柴股份董事长晏平代表说,该公司可把获得的税收减免主要投入到新技术研发中,让公司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回报。
据悉,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方面,玉柴股份每年都获得过亿元的优惠;去年全面推开营改增以后,玉柴不到一年享受税收政策优惠达数千万元,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受益幅度会更大。
“企业不敢搞创新”
“企业研发缺乏保障。搞研发风险很大,一夜之间就可能被人拿走。”徐小平代表举例说,上海某高校要造一个智能制造车间,几家供应商竞标,但是没有一家愿意公开方案。
“供应商都怕方案公布被抄袭,校方觉得没有方案没法信任对方。”徐小平代表告诉记者,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校方先招标,购买了一家供应商的方案。然后再次招标,建造车间。
近年来,国家正在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相关保护越来越到位。对此,杨帆代表认为,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大。“好不容易研发出来了,又被抢走了,应该增加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力度。以前这个惩罚金额有上限的,这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有企业就觉得,惩罚力度不高的话,那我懒得打官司,因为维权成本高。”
耿学梅代表还指出,企业搞创新也缺乏信心。“研发出来的产品是否能够畅销,不仅要看质量是否过关,还要看是否获得社会认可,是否有较为知名的品牌,现在很多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多位受访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要为企业创新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发挥其创新主体的作用。
(本报北京3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