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革出实招 为发展谋良策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侧记
3月3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内国歌奏响。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正式启幕。
不到一小时前,人民大会堂外的广场上,全国政协委员们陆续到场。没有华丽的衣着,少有喧闹的追逐场面,记者围堵委员形成的“包围圈”里,传来的也多是务实的话题与建言。
潘庆林是第一个到达广场的委员。他手举提案的举动,一下子引来记者的关注。在他看来,个人言语行为要低调,但当政协委员参政建言就是要高调。
人群中,头发花白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委员持续关注政府预算公开增加透明度。“我期待改革继续深化下去。”蒋洪委员对记者说,“只有增加透明度,才谈得上监督,政府的钱袋子如此,政府行使权力也一样。”
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怀仁堂群贤毕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宣告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
60多年来,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建立了历史的功勋。
2017年,是中国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改革之路布满艰难险阻。
今天,大会开幕前夕的人民大会堂前,委员们直面问题,坦诚作答。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这样的声音也从不缺乏。
“深化民主监督实践,组织18项重点监督活动……”
“加强重点提案督办,全年共办复提案4272件,办复率99.84%……”
“人民政协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扎实推进民主监督,善监督、真监督……”
这份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监督”一词,被反复提及48次。
就在一天前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面对中外媒体直言,人民政协将进一步提高民主监督水平和能力,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是参政党应有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席话,值得体味。
“要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鼓励敢讲话、讲真话,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逆耳之言和尖锐批评,真正做到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今天,报告中的这段话,给不少委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正因此,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讲真话、进诤言;针砭时弊、直指问题,为改革出实招、为发展谋良策,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过去的一年,全国政协一方面把围绕“十三五”规划实施建言献策作为工作主线,一方面开展监督性调研、用好会议监督、对重点提案进行督办等,积极加强和创新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效果。
对政协委员来说,察实情、讲实话、谋实策,责任不容推卸;出实招、求实效,更是百姓殷切期望。
面向2017年,2000多名到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们,带着他们一年来沉甸甸的调研结果,又一次交上自己的答卷。
长期在工会系统工作的“老工会”郭稳才委员一直关注依法治会的话题。今年,他将向大会提交两个提案,建议对《集合合同法》进行立法以及开展《工会法》执法检查。他说,通过立法和完善法律法规,为工会开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更有利于维护职工权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党委书记颜辉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合理看待和调控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几点建议》,提出应公正客观地认识“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认为既要切实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又要保障劳动者的合理收入不受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则提出,应该尽快建设征信体系,有相关部门把握制度框架,制定规则,对接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
……
听,真诚的声音在激荡,为中国方案贡献智慧光芒;
听,诤言在碰撞中绽放,为中国民主进程再谱乐章。
(本报北京3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