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

【新春走基层】大瑶山守隧人

本报记者 刘静 本报通讯员 曾勇
《工人日报》(2017年02月09日 01版)

大瑶山位于岭南山脉,南粤北部门户。大瑶山隧道曾是亚洲第一长隧,京广铁路南段咽喉。

春运中的一天,7时许,记者从广州出发,先是乘坐3个多小时火车赶到坪石,然后换乘汽车前往大瑶山隧道。

汽车在盘山公路行驶了两个多小时。从公路上俯视谷底奔腾的武江河,记者忍不住心发慌、头发晕,可守护大瑶山隧道的工人们每天都要通过这条路进出。

13时40分许,颠簸6个多小时,终于赶到了大瑶南桥隧保养工区。工长胡国建边擦汗边迎上来,他刚带着工友检查了一遍隧道,徒步行走10公里。

1988年底,衡广铁路复线开通,全长14.3公里的大瑶山隧道被列入世界十大隧道。

胡国建介绍说,平常每天火车通过隧道的数量为372趟,而春运期间每天接近500趟,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维修保养的责任重大。“平常隧道作业因为有‘天窗’(铁路利用行车间隙安排专门检修时间),工区维修保养任务一般能超额完成。现在春运列车密度大,没有‘天窗’检修时间,只能铺开检查作业。”

为此,春运期间,工区加大了每天检查隧道的频次,由原来的2次提高到3次,胡国建和副工长带队分两头检查。工区负责隧道南段9.6公里,每天检查3个单程,徒步20多公里。

“我们每个月会穿坏一双特制的电工胶鞋。”工友刘福胜一旁插话。

14时30分,记者穿着防护服,跟着胡国建和另一位工友钟金福走进了隧道。

隧道中灯光昏暗,能见度不足10米。每当列车通过时,寒气逼人,空气浑浊,人站在避车洞,也要用手遮住眼睛。“如果平常装有盐酸的列车通过,浓烟呛得人泪流满面,反胃呕吐。”

平常维修作业,胡国建和工友们在隧道内要待足6小时,而春运检查作业,增加到了8小时。“平时维修作业一天下来,头发被汗水和灰尘板结成团了,得用洗衣粉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用洗发水,才能把头发洗干净。长期下来,工区很多职工掉头发比较严重。”钟金福说。

15时40分,记者一行来到隧道8号、9号地质断层带。这两处边墙脚的水长流不断,是隧道涌沙涌水最严重的地方。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地下水系发达,大瑶山隧道开通后涌沙涌水现象频繁,曾因地质灾害5次造成京广铁路全线中断。“8号、9号地质断层带是主要元凶。”

因此,工区日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清理隧道两边排水沟中的泥沙,确保地下水不会淹没道床。隧道内两旁的排水主沟,深和宽各70厘米,在春运这样的枯水季节水位还有30厘米左右。

“现在工区安装了监控设备和水位测量仪,只要监测到水位超过45厘米,我们立即请求‘天窗’清理泥沙,要不然地下水很快就会淹没道床。尤其是雨季地下水暴涨的时候,我们必须24小时不间断作业,15分钟不清理就可能淹没铁轨,影响行车安全。”胡国建粗略计算了一下,工区去年清理水沟泥沙约有500吨重。

记者走到隧道另一头,大概费时3小时,包括另外一个大瑶北工区管辖的4.7公里。即便戴着工作帽,头发两边都是硬邦邦的;即便是戴着双层口罩,鼻腔里还是黑乎乎的。

大瑶南桥隧保养工区的20名职工,平均年纪接近50岁,在这里工作了10多年。胡国建是1990年4月调到工区的,自从2003年当上班长后,他只回家过了一次年,那还是因为儿子结婚。

今年除夕,胡国建又一次选择了坚守。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