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返乡的故事中,在行进的中国里,不只有传统的祝福和家庭的温暖,还有奉献的真情、同胞的友情和创业的激情——
“幸福生活要靠双手来实现”

高树堂舞狮队在惠州一家酒店内舞狮。 本报记者 刘友婷 摄
编者按
在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数以亿计的国人在迁徙着,带着对亲人的牵挂返回故土,一声声过年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丽期盼,带着新一年的憧憬奔向四方,每个人都期望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行进中的中国,不失家庭的温暖,不失传统的祝福,不失奉献的真情,不失同胞的友情,不失创业的激情,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热情,不畏前路,砥砺前行。
春节期间,工人日报记者踏着泥土出发,记录下这片历久弥新的土地上,基层群众身边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他们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满腔热情。
山东·东营 转岗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能挺过来”
本报记者 孙喜保
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黄河钻井分公司在总部山东东营组织“故事汇”,邀请春节返乡的转岗职工讲述2016年在外打工的经历,激励更多职工走出去求生存。这家公司有职工8000多人,但工作岗位仅存3000多个,劳务输出成为当务之急。
工人日报记者记录下现场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
54岁的宋洪田在胜利油田搞了半辈子钻井,去年10月带队去民营企业搞测绘。到了合作方所在地大庆,一个月里下了7场雪,驻地是一间15平方米的小屋子,7个人挤在一起,没有窗户,没有热水,上厕所要跑一公里。
宋洪田出发前曾想过,冬天在黑龙江搞测绘,冰雪不可避免。可真去了才知道,测绘地基本没有路,工作区域多是水泡子、深沟和野山,路得用脚踏出来。尤其玉米收割后,留着20厘米的茬,斜斜的切口,在零下17摄氏度的气温下就如同尖利的刀子。
“我想回家,想照顾摔伤的大宝,想抱抱没满月的二宝。”看着窗外的莽山雪原,本来对新工作还有憧憬的小纪想家了。在老宋的力劝下,小纪答应留下来。“坚持坚持再说。”老宋知道,这句话是说给小纪的,也是劝自己的。
测量地下输油管道要找出准确的方位及管径、走向、埋深等信息,管线在地下有交汇或有几根串联就要人工挖坑来找。天寒地冻,一铁锨下去有时就是个白点,而大部分坑需要挖两米多深,挖一个坑要两三个小时,往往挖一会儿膝盖以下就冻麻了。
回到小屋经常是晚上8点后,他们还要把测绘信息录入电脑汇总。包括宋洪田在内,队里几个半百的老职工对电脑不熟悉,只能一个一个字地戳键盘,凌晨两三点睡觉,早上6点还要出发。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能挺过来。转岗就像在没有路的雪原上,自己踏出一条路,幸福生活,也要这么踏出来。”宋洪田说。
广东·惠州 舞狮子
“舞到舞不动的那天”
本报记者 刘友婷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黄飞鸿》系列中的舞狮场景,广东醒狮是地域特色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年初一早上六点半,惠州市龙门县高树堂狮队出发拜年,提前约好的人家也早起开门迎接。15名舞狮队成员身着金黄色服装,袖腰上系着红丝带,扮演着“大头佛”的刘冠平拿着木盒走在前面,后面是一头两人合成的狮子,跟着“大头佛”的动作,时而蹲下时而跳跃,还有人推着大鼓,有人背着大锣,各种乐器一起敲打出喜庆的氛围。
这支舞狮队已经传承三代有百年历史了,66岁的刘冠平是领队之一,加入狮队已36年,是第三代成员。他正为无人传承而担忧,“舞狮辛苦,年轻人没兴趣,不少地方的舞狮都失传了。”负责打鼓的队员刘冠良72岁了,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坚守着这份祝福。
对于当地人来说,雄狮来拜年,健康、运气、财富就到了。在第一户拜年的刘伟新家,狮子先在客厅表演,接着又转向厨房。“厨房有灶神。”刘冠平说,“拜年位置有讲究。饭店会拜柜台、厨房。祝福生意兴旺。”
工人日报记者看到,一家电器专卖店门前挂着一捆“青菜”,舞狮队走到门前,狮头扮演者蹲下,狮尾扮演者骑在他的背上,换到狮头位置,狮头靠近那捆“青菜”,舞动数回,一跃而起“吃”掉,再向大家致意。“这叫醒狮采青,一般用生菜,生菜跟‘生财’谐音。”队员刘冠金说。
上午10点半,高树堂舞狮队与其它舞狮队聚集在东校场,这里已有大量市民等候。只见舞狮队向广场各处散开,“大头佛”走在最前面,向市民拜年,舞狮则表演着出洞上山、巡山会狮等动作。不少小孩追着舞狮,拍着手踉踉跄跄跑着,长辈跟在后面。
舞狮很耗体力,只穿一件长袖服装的队员很快都满头大汗。刚被换下来的狮头扮演者刘鑫正弯腰喘气,“全程扎马步,弯着腰,几分钟就累了,所以要不停换人。”18岁的他进狮队已有10年了,8岁那年被伯父叫去当狮尾。
22岁的队员刘辉凡说:“14岁加入,8个年轻人,现在只剩下两三个,很多人出去打工了。”
“早上5点多出门,有时候晚上八九点才到家,我们老一辈会舞到舞不动那天。”刘冠平说。
江苏·常州 年夜饭
张罗了半个月的咸鱼烧笋
本报记者 彭文卓
对张婷来说,江南的年味似乎在变淡。“以前每家阳台的竹竿上,都是一排排的咸鱼咸鹅和香肠,能闻到咸货晒干特有的香味。”
记忆里的年夜饭,总是外婆从除夕前几天就开始忙活了,因为要做一大盆肉圆和蛋饺,象征团团圆圆。“外婆拿着一个铁勺,将炉子的火烧得很小,把一调羹蛋液倒在勺内,轻轻转动手腕让蛋液铺满勺底,不等完全凝固,就夹一小团肉糜放在勺子中央,用尖筷子挑起蛋皮折叠合拢,一晚上能做百来个蛋饺。”外婆去世后,张婷家没有人能做年夜饭,大家都是图方便在饭店订,千篇一律的菜式。
今年春节,远在英国的表妹回来过年,想吃儿时江南特有的那道咸鱼烧笋,配上一碗白水泡饭。“我孩子已经5岁了,从来没在家吃过年夜饭,我想给家人做一顿,让孩子知道传统是什么。”
为了做咸鱼烧笋,张婷准备了大半个月。“去农家鱼塘买了几条青鱼,一条有10多斤,把鱼洗净切块,抹上细盐,在瓮头瓦罐里存半个月。咸货的味道不仅在于腌制,还与晾晒有关,一定得选晴天吹干,一周后咸香就会散开来。”
除夕,张婷一大早就在厨房忙活,做出了“八凉八热”,表妹也如愿吃上了咸鱼烧笋。看着一家人围坐一起热热闹闹的画面,她觉得这大半个月的辛苦很值得。张婷还有一道没有做成的菜——土灶锅巴,“小时候去农村拜年,用土灶做饭,锅底那一层金黄色的锅巴非常香脆,只是老灶台很少见了。”
她的新年愿望就是,舌尖上的“年味”能够被传承下去,因为,这里面不仅是食物,更寄托着一家人的温情与幸福。
新疆·柯坪 驻村
改变思想观念更重要
本报记者 赵昂
今年春节,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哈萨克族职工斯尔江·托合提木拉提,是在南疆农村度过的,一个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的贫困村。从柯坪县上库木力村到北京,来回有8000公里,3月份的时候,斯尔江都要走上一个来回,因为他另一个身份是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西北石油局“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斯尔江刚到村子时,感受到的不只是物质的贫穷,还有观念的滞后。“全村2400多人,出来了57个大学生,按说不少了,但男生只有五六个。”很多人没有走出去就业的习惯,而是等待,“一家五六个人,两三个吃低保并不鲜见,刚来时全村有397人吃低保。”
不过,村民的朴实还是打动了他们。斯尔江刚来时维语发音不太好,但听力不错,在村子的第一夜,他听见值班的村民互相讨论,“工作队是帮咱们致富的,要好好值班,让他们安心休息。”
渐渐地,他和村民打成一片,每天走访记录,联系扶贫项目,拿着铁锹和村民一起劳动,维语发音也好起来了。“斯尔江用维语给村民讲惠民政策,总能说到心坎里。”工作队队长张海霖说,“最重要的是,他改变了村民的想法。”
一名村民小队长想多申请一个低保指标,斯尔江开导他,“你一个大男人为何不出去找工作?幸福生活要靠双手来实现。”斯尔江介绍他到县城当保安,一个月赚1400元。“顶得上7个低保。”说起这件事,这名小队长开心地笑了。
“关键要在观念上改变,让他们敢走出去,首先要学汉语。”斯尔江和同事们成立了“启航课堂”,节假日让孩子们上汉语课。在教室里,记者看到了城市汉族孩子捐献的图书,书里夹着给维族小朋友的信。
“过去不敢出县,现在能陪着大人去阿克苏看病了。”走访时,孩子们兴奋地用汉语和记者打招呼。“这家我认了亲人,那家也认了。”一路上,很多村民都拉着斯尔江,要和亲人说说幸福事。
春节期间,斯尔江和同事们忙着为村民操办联欢会,过完节,他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忙碌。作为第三批队员,斯尔江已完成一年的驻村工作,但他主动要求再做一年,协助下一批队员尽快熟悉环境。下个月,他还要把南疆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带到北京去。
四川·岳池 创业
在老家比外出打工赚得多
本报记者 卢越
大年初一,四川省岳池县伏龙乡飘起细雨,34岁的一碗水村村民郭巧群在院子里放完鞭炮,一家9口人围坐一桌,按川东风俗吃汤圆。郭巧群曾在广东一家电子厂做过5年检验员,后来又去浙江一家工厂做会计。“女人进工厂,男人上工地”,曾经是许多川东人家的务工选择。
2009年,郭巧群从在农业部门工作的亲戚处得知,国家对种植业扶持力度不小,一家人一商量,决定回老家种果树。伏龙乡地处川东北,溪河纵横,海拔较高,日照充足,适合种柑橘。
郭巧群栽培了当时刚引进的柑橘品种“春见”。3年后果树带来效益,黄澄澄的“春见”一批批装箱发售。“天宝寨50亩地,资阳寨230亩地,总共加起来近3万棵,去年卖了20多万元,比打工强多了。”
去年12月,新一批“春见”熟了,郭巧群忙着采摘包装,过年前这段时间需求量最大。“不算上我们快递出去的,每天到家里自取的客户就有六七拨,昨天客户买走了100多件。”郭巧群说,去年买了货车跑运输,今年计划再修保鲜冷库。
郭巧群卖柑橘,最开始靠亲朋口耳相传,这两年用上了微信朋友圈,最远的卖到了黑龙江,乐坏了一家人。
在伏龙乡,随处可见鼓励创业的横幅,乡里也给了不少支持。副乡长蒋明均告诉工人日报记者,郭巧群家所在的天宝寨,居住着两个社区240余人,寨子四周是岩壁,出行不便。种果树需要运输,修路成了要紧事。“乡里争取了‘一事一议’项目,立项审批之后就立刻施工。”
现在,3米多宽近一公里长的水泥路直通天宝寨。“老百姓懂得要靠勤劳和智慧致富,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蒋明均说。
今年,郭巧群家新添了液晶电视,定制了3张新床,以前烧的沼气也换成天然气,郭巧群10岁的大儿子乐得拍手:“打开就有热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