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灌进了脖领、袖口和裤腿里,根本来不及清理,也不能清理,因为一旦停下来,四肢会马上冻僵
他们朝着与家相反的方向走去

腊月二十九凌晨3点30分的吉林省白山市火车站,一批批回家过年的旅客正在奔往家的方向,而有这样一群人,却在浓浓的夜色中离开了家。
他们是沈阳铁路局吉林车辆段动态检测车间浑江班组的职工。这一天,他们接到荒沟西探测站天窗修处理故障的作业命令,在透骨的寒风中登上了K7379次列车。
一条腿刚从雪里拔出来,另一条腿又陷入深深的雪窝里
荒沟西探测站是吉林车辆段最偏远的一个红外线探测站,也是沈阳铁路局管内最东南部的探测站,地处长白山腹地的莽莽雪原,方圆十几公里没有人烟。荒沟西乘降点不办理客运业务,每天经过3对客车、15列货车。春运期间,每天经过这里的旅客大约8000人,虽然没有干线的繁忙,但它却承载着更多偏远小线旅客回家过年的期盼。
9点30分,经过5个半小时的运行,列车停靠在荒沟西乘降点。站台上,现场作业负责人徐健领着大家开了一个简短的天窗作业安全预想会。“今天上线作业有两个任务,第一是清雪,第二是更换箱体中盖。一会儿上线作业的时候,大家都注意点安全,雪挺深的,驻站防护员和现场防护员要及时沟通、及时联系,大伙儿明白没有?”“明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预想会结束了,大家赶紧穿戴好棉衣棉帽,由现场防护员带路,沿着路肩向探测站前进。雪深近1米,已经没到了大腿根,一条腿刚从雪里拔出来,另一条腿又陷入深深的雪窝里,动弹不得。不断有人跌倒,被拽起来后再艰难地往前挪。大雪灌进了脖领、袖口和裤腿里,根本来不及清理,也不能清理,因为一旦停下来,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会让四肢马上冻僵。
等待的时间是焦急的,天窗剩余时间越来越短了
山高,林密,风啸,还有大家粗重的喘息声,一行人艰难地向前挪动。
荒沟西探测站是让浑江班组职工打怵的地方,每天只有一趟客车停靠,春季蜱虫满天飞,夏季各种蚊虫叮咬,冬季要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室外作业6个小时。值得庆幸的是,2016年安装了车间自主研发的轨边探测设备自动除雪装置,设备雪堵故障由原来一个冬天四五十件降为十几件。
短短的2公里,平时只需25分钟,这天大家却用了整整1个小时。终于到了荒沟西探测站,此时每个人的贴身衣服都已被汗水湿透,对于他们来说,就一个字——累。但天窗时间有限,大家来不及休息,趁着热乎劲儿抓紧干活。
几位职工分工协作,手脚麻利地忙碌着,查看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用风力除雪机清除设备周围和内部的积雪,更换箱体中盖。这样的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别看钢轨边的这个轴温探测箱不大,但能在列车经过时,瞬间探测到轴承温度。如果有热轴信息,将立即反馈给铁路局红外线监测中心,进行应急处理,这也是实时监控列车安全的“体温计”。
浑江班组只有12人,却担负着10条线路、总里程720公里的监测设备维修任务。包修的76套设备分布在36个探测站,职工一个月有20多天在外作业,回不了家。
对讲机响了,驻站防护员通知将有一趟工程检修车经过。职工们赶紧收拾好工具,把设备恢复到安全状态,下线避让。等待的时间是焦急的,天窗剩余时间越来越短了。
能吃一口热乎的方便面,已经是美味佳肴了
一个小时后,所有作业任务全部完成,但天窗时间已经结束,无法沿线路原路返回,徐健和工友们只能穿越5公里的林道返回车站。
他们从线路上下来后,穿越林道时虽然很累,但作业任务已经完成,大家内心都轻松了不少。
为了鼓舞士气,徐健带着大家唱起了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嘹亮有力的歌声回荡在寂静的山谷中。
此时已是午后3点多了,饥寒交迫的他们决定来顿野外午餐,地点就选在林间的一条小溪旁。由于作业消耗大,这条小溪就是职工们平时休息的地方。大家蹲在雪地上围成一圈,拿出随身带来的热水和泡面。片刻,面泡好了。在白雪茫茫的野外冻上五六个小时之后,能吃一口热乎的方便面,对于已经冻透的职工们来说已经是美味佳肴了。
在返程的路上,徐健的手机突然响了,车间调度通知松江镇探测站设备出现雪堵。尽管已经疲惫到极点,但他们是离松江镇探测站最近的一个作业组,无论从作业效率还是安全角度考虑,他们都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命令就是使命,安全就是天职。徐健和工友们朝着与家相反的方向走去,夕阳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