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信号工的传承
本报通讯员 彭浩
《工人日报》(2017年02月03日 03版)
近日,凌晨4时05分,寂静的站场里停靠着两列黑色的“长龙”,几架信号灯亮着红色的灯光穿透茫茫夜色。北同蒲忻州-太北间铁路按计划停止了运行,给铁路设备维护单位留出90分钟检修时间。
这是太原电务段忻州电务车间在春运中的一次维修天窗作业。老杨和小杨同时到达作业地点,小杨用对讲机跟室内人员进行联系,老杨拿出手锤检查道岔螺栓。有一个大螺栓感觉不对,老杨用手指了一下小杨,小杨取出大扳子使劲一拧,果然螺栓转动了半圈。小杨抬头看老杨,老杨得意地笑了……
老杨名叫杨俊章,小杨名叫杨欣,他们是一对父子,都是太原电务段忻州车间的信号工。老杨从一上班就在忻州车间,一路走来,见证了铁路信号设备的跨越式发展。今年春运结束后,他将光荣退休。
2011年,24岁的杨欣来到车间,刚退伍的他对铁路的了解仅停留在培训时的基本知识。那时,父子俩虽然都在忻州车间,但分在了不同工区,小杨每天下班后都会向父亲请教当天遇到的问题。遇到老杨值班,他还会去工区与老杨一起值班,跟班学习。没过多久,小杨就熟练掌握了信号设备检修作业技能。
近几年,老杨身体出了点小问题,单位领导考虑实际情况,将父子俩调到了一个工区,安排作业时也经常是老杨和小杨一组。父子俩言语不多,但配合默契。
今年春运工区安排老杨在家过年。不过,大年三十正好轮上小杨值班。老杨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接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