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透视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
盲目迷信进口食品等四大问题待解决
《工人日报》(2017年01月07日 02版)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黄哲雯)记者从今天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媒体沟通会上获悉,约七成公众对食品安全现状持谨慎乐观态度,但仍存在迷信进口食品、消费偏重便捷性和价格、投诉问题食品的法律意识薄弱、食品安全科学素养需主动提升等问题。这一调查结果来自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发布的《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研究发现我国国民在关注、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时的主动性并不强,约7.4%的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关注的超过半数,占比为51.3%。
《报告》显示,约七成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持谨慎乐观态度,其中认为食品安全现状非常好的公众占6.3%,25.8%的公众认为食品安全现状还可以,38.1%的公众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状况一般;认为不太好和非常不好的占比分别为24.3%和5.4%。
《报告》指出,民众盲目迷信进口食品、食品消费偏重便捷性和价格、投诉问题食品的法律意识薄弱、民众食品安全科学素养需主动提升等四大问题,亟须解决。其中,仅有6.6%的民众认为自己非常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在购买食品时,36.7%的民众会注意食品的品牌或商标,30.7%的民众会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16.0%的民众会注意食品外观是否完好,13.2%的民众会注意配料、食品添加剂等,3.4%的民众会关注生产厂家或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