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全面推行中小学生中午在校用餐,从新学期开学至今两个月来,家长在表示欢迎之余,也有担忧——
“午餐工程”离“放心工程”有多远?
今年秋季开学前,合肥市全面推行中小学“午餐工程”。中小学生中午可以不用回家吃饭,对众多家有学龄儿童的上班族来说,可谓一项“民生工程”。
目前,“午餐工程”在合肥市的4个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访合肥市部分学校、老师及家长发现,“午餐工程”实施两个月来,虽然帮家长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要真正成为“省心工程”“放心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半数学校没有自建食堂能力,食品安全如何保证?
周安雨是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的职员,妻子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此前,夫妻俩一直纠结上二年级的孩子的午饭问题。听说学校实施“午餐工程”,他们高兴之余,也感到担心:“学校这么小,连个食堂都没有,怎么实施‘午餐工程’呢?配送的食品有安全保证吗?”
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目前,合肥市所有中小学,具备自建食堂能力的不超过半数。对于正在实施的“午餐工程”,大多数学校均采用校外配送的方式采购午餐。
为让这些食品能保质保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制定了较高的招标标准,对竞标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加工区场地面积等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要求中标企业的菜谱做到每周5天不重复。为了能更有效控制,他们甚至将合同期限分成若干个“节点”。如果觉得中标企业不合格,他们有权在“节点”处与中标企业解除合同。
至于那些建有食堂的学校,他们同样采用“外包”的方式让专业餐饮企业来经营。为确保午餐质量,绝大多数学校采取“零租金”的方式出租食堂。不仅如此,教育主管部门还为中标餐饮企业设置了一个利润标准空间,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标准的都将有一定附加方案。
尽管在机制上设置了一些保障措施,但食品安全问题显然始终不能放松。“食品安全哪怕出现一点小小的问题,整个‘午餐工程’就会受影响。”合肥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餐后距上课还有一个半小时,这段时间怎么过?
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学生的午饭问题解决了,并不代表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学生们的午餐大多在中午12时左右结束,而这离下午上课大约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们怎么办?
目前,合肥很多学校采用的方法是,带领学生做一些文体活动或者午休。但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们工作任务本来就相当繁重,让他们牺牲午休时间,对很多人来说确实难以承受。
蜀山区教体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午餐工程”计划实施时,不少老师都显出畏难情绪。教体局为此制定了一定的午间值班补贴标准,老师们也以职业精神坚守值班。
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小问题”横在管理者面前。
据合肥市黄山路小学校长陆晨介绍,现在处于秋季,学生们尚可在教室里午休。但到了冬季,合肥没有配备集中供暖,怎么办?
“随着在学校就餐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现在想给学生提供饮用开水。这样的小问题,也很难快速解决。原因在于,配备若干台电热水炉,需要向电力部门申请增容。”陆晨说。
陆晨建议,如果合肥的中小学能缩短午休时间,或许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当然,这不是教育部门能解决的。”
能否倒逼周边的“小饭桌”更加规范?
据了解,“午餐工程”实施后,很多依附中小学校存在的“小饭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分布在各中小学校周边的“小饭桌”已经存在多年。据记者调查,目前这些“小饭桌”良莠不齐。有的很方便,能够提供就餐、休息、作业辅导等“一条龙”服务;有的则只能提供简单的就餐。
在教育管理者看来,学校周边的“小饭桌”由于存在市场监管的“盲区”,因此有着诸多隐患。
“午餐工程”实施后,这些“小饭桌”开始谋变,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在不少家长看来,免费的学校“午餐工程”和收费的“小饭桌”各有利弊,而如果“小饭桌”能够就此走向更加规范,也是一件好事。
在合肥市南门小学旁边,孟声文经营自己的“小饭桌”已有好多年时间。他的“小饭桌”设有餐厅、教室、休息室、阅览室等多种服务功能。孟声文说,他正在谋求更加精细化的服务,保证每个孩子享受家一样的待遇,“这是学校做不到的,也是自己最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