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

“锂”想文化

——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811所“汤卫平班组”(中)

《工人日报》(2016年09月07日 02版)

说起“汤卫平班组”,就得先说说班组长汤卫平的其人其事。

现年54岁的汤卫平,是国家第六批“千人计划”专家,长期致力于新能源储能领域研究和开发。他有着长达20年的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在国外事业发展顺利、工资待遇优厚。当2010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811所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他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在国外的一切待遇,举家回国,全身心投入到发展祖国航天事业之中。

正是汤卫平“锂”想报国的情怀,为班组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首抓先进理念 , 打造 “ 锂 ” 想文化

汤卫平班组在成立初期就树立了班组核心价值观、班组精神、班组理念,以“锂”想文化凝聚人心,强化以技术创新推进锂电产业发展的共同愿景。

创新引领,“锂”想报国是汤卫平班组的精神内涵;追求真“锂”,领先一步是班组的精神追求;以国为重,以“锂”图强是班组的核心价值观。

从提取“锂”资源起步,以完成贯通锂电池上、中、下游产业链为“锂”想,遵循锂电池产业发展规律,构建了与班组业务相生相长,一起贯穿锂电池产业链整个过程的、独具特色的“锂”想文化——“锂”想始点、“锂”想结晶、“锂”想腾飞。

“锂”想始点,即攻克盐湖提锂技术,打破我国虽为锂资源大国,锂材料却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窘境;

“锂”想结晶,即研制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技术,助力我国国防事业;

“锂”想腾飞则表达了孵化民用产业,军民融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班组文化与班组使命责任相一致,看得见、摸得着,在开展业务活动中能感受得到,从而避免了班组文化中容易出现的概念化、抽象化,“两张皮”的现象。整个体系体现了创新的要求,体现了科研工作的求实精神,遵循技术研发的科学规律,指导推动着班组探索科学管理的方法,从“锂”想始点,到“锂”想腾飞,莫不贯穿着创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班组成员容易理解、接受和践行。

由于“锂”想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实践性,使“汤卫平班组”获得了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使创新活动得以有效地、充满活力地持续下去。

再抓 “ 锂 ” 想转化 , 引领行业发展

“集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产品应用于一体”是汤卫平班组的“锂”想。

班组在打造新能源锂电产业技术链的过程中,积极贯彻上海市“六型”班组建设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好”班组建设,以文化立组、建组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战略定位和使命责任,把文化建设贯穿于整个产业链创新实践,树立班组的核心价值观、班组精神、班组理念,形成“锂”想文化的成果。

班组强化以技术创新推进锂电产业发展的共同愿景,提出了“强源创、促转化、推量化、融军民”的班组建设创新主题,明确了核心业务和主要任务,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锂”想文化促使班组树立了推进国家新能源产业,“锂”想报国的共同理想和“领先一步,引领锂电行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包括了管理文化、激励文化和发展愿景3大内容。由于“锂”想文化体现了班组创新的内涵,遵循了锂电技术研发的规律,因此,对研发水平的提升和班组的快速成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着眼融合与发展,彰显文化引领作用

作为一个海外“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团队,“汤卫平班组”成员存在多国家、多地域和多文化的学术背景,班组以爱国情怀和民主学术氛围为纽带,凝聚成了“创新引领、‘锂’想报国”的班组精神。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研类班组典型,该班组在贯彻文化立组、建组的过程中,既注重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转化和落地,又聚焦班组自身文化特色的提炼和深化,在“以国为重、以新图强”的核心价值观下,聚焦专业领域,形成了“以‘锂’图强”的特色。

经过6年的发展,班组强源创、促转化、推量化、融军民,在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彰显出了“锂”想文化的引领作用。

汤卫平班组面向我国未来可重复使用空天飞行器应用需求,使下一代新型锂电池的技术创新始终处于国内外同行前列,研发出的锂离子蓄电池样机的比能量远超美国及法国。在产业转化方面,成功孵化成立了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应用范围涉及新能源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研发,为日后大型电站的普及奠定了技术储备。

同时,为推动智慧型城市、智能电网的建设,汤卫平班组联合航天八院旗下的6家民用产业公司共建智慧能源班组联盟。整合了光伏、燃气、锂电、储能、建筑等相关资源模式,旨在建立以智能微电网为基础的区域能源供应发展新模式,打造智慧能源产业集群,为能源行业结构优化进行支撑,为智慧能源的建设添砖加瓦。

汤卫平充满信心地表示,下一步班组将以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需求为外在推动力,以国家推进绿色能源技术发展为内在动力,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产、学、研综合一体化,提升空间电源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以“锂”想助力我国航天事业,为美丽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推进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郑锦光 文/图)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