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9月02日 星期五

善款如何募捐、捐款应该交给谁、个人能否发起网络募捐、慈善组织如何运用善款……人们关注的诸多问题,在这部法律里都能找到答案

《慈善法》:依法募、放心捐、能自救!

本报记者 张伟杰
《工人日报》(2016年09月02日 01版)

9月1日,我国首部《慈善法》开始实施。

作为我国慈善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慈善法》规定了慈善活动、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财产、信息公开、促进措施等方面内容,构建了我国慈善领域的基本制度,实现了加强慈善制度顶层设计的要求。

善款如何募捐、捐款应该交给谁、个人能否发起网络募捐、慈善组织如何运用善款……人们关注的诸多问题,在这部法律里都能找到答案。有专家认为,该法将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开启依法治“善”新时代。

筹善款:特别的事让特别的机构来做

慈善募捐是慈善财产来源的主要方式,现实生活中,捐款捐物做善事的人很多。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进入较快的发展期,捐赠总额从2006年不足100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000亿元左右。截至2014年底,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总数超过60万个,涉及扶贫济困、救灾救援、助医助学等多个领域。

然而,近年来,假冒慈善组织骗钱、虚构事实骗取公众同情牟利的欺诈事件多发。

8月28日,河北邯郸、湖南长沙两地警方在长沙市望城区抓到一个名叫蒋某的嫌疑人。得知这一消息,初为人父的史国伟感到“非常欣慰”。

就在本月初,史国伟的刚出生的孩子被诊断为肺功能不全,病情危重,医生建议马上救治。然而,治疗需要高额费用,而家在河北涉县的史国伟,刚刚经历了严重的洪灾,难以承担医药费。

为了救孩子,史国伟通过微信求助,不料却遭遇骗子假冒“中华慈善总会”微信号骗捐。

虽然嫌疑人已被抓获,但此事再次给公众提醒:公开募捐并非谁都能做,只有特定的组织才可以。

《慈善法》规定,公开募捐的前提是获得民政部门发放的公开募捐资格证书。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不得公开募捐,但可以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展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管理。

此外,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不能随意找个网络平台就发布募捐信息,而是“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明白了这些规定,有助于甄别是真的募捐消息还是冒牌慈善组织发布的诈骗信息。

捐“爱心”:透明的慈善才能放心捐款

慈善组织开展活动该如何花钱,钱都花到了哪里?是不是真的做了慈善?

近年来,慈善领域的一些乱象不时被曝光,比如有的慈善组织违规操作、信息不透明,有的借慈善之名行诈骗之实,还有的慈善组织成了个人谋取私利的途径,这些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整个慈善事业的形象与公信力。

同时,由于缺乏信息公开的规制,公众不知道如何评估慈善组织,也很容易产生怀疑。因为担心自己捐献的善款不能被合理使用,一些人甚至不再捐款。

为了呵护公众的爱心,《慈善法》明确规定,慈善组织对募集的财产,应当登记造册,严格管理,专款专用。

同时,《慈善法》规定了三种类型慈善信息须公开:

——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应当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信息公开应当真实、完整、及时;

——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须经审计;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其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

“慈善信息公开这三种类型,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这是非常关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说,“慈善事业的生命就在于公信力,公信力源自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

能自救:个人救命的“呼喊”法律不禁止

90后白血病患儿妈妈毛女士,在一家直播平台上向众网友求助。随后,网友在直播间内刷了300多万的平台货币。该直播平台认为这一行为不符新法规,中止了这位妈妈的网络求助行为。随后,有记者联系到平台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打算与宋庆龄基金会达成合作协议,为这位妈妈募集善款。

事实上,因为疾病、自然灾害等陷入困境而向社会求助的现象很多,这也是人类求生本能的体现。然而,由于个人求助信息无法认证、难以监管,骗人的求助信息频频欺骗公众的爱心。为此,呼吁规制此类信息的声音渐起。

在《慈善法》实施后,这样的求助还合法吗?

答案是肯定的。个人依然可以为了自己或亲人向社会发出求助信息。

乐善好施、互助友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慈善法》草案审议过程中就有意见提出,如果把个人向社会求助的行为也纳入法律规制,不仅无从监管,而且会限制民间求助和援助。但需要注意的是,求助的真实性需要公民自行判断。

“为自己募,不是慈善,用老百姓的话说,那叫乞讨。比如,遇到困难了,写一张纸放在马路上,让过路的好心人帮帮我。”有专家表示,在路上乞讨与在互联网上发布求助信息实际上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通过互联网进行。

个人募捐,如果是为非亲非故的人筹集款物,法律上是不允许的。《慈善法》更多的是引导慈善活动通过慈善组织来做,慈善组织是依法设立的组织,由政府来管理,要求其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要向社会公开相关的信息。个人募捐有很大风险,没有第三方的介入,不足以让人们充分信任。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