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7月31日 星期日

“我们将来也会成为患者,如果不学会跟患者沟通,等老了学生们就会按我们的方法‘收拾’我们”——

人文医生的修炼之路

本报记者 张翀 本报通讯员 高星 荆彤
《工人日报》(2016年07月31日 02版)

海南某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班上,一名学员在认真听课。东方IC 供图

医院,方寸之地,每日上演着太多的生老病死,因而多少是个显得沉重的地方。而在周华军所在的科室,随处能听到笑声。作为武汉市普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医生,来他这里治疗的病人多成了他的“粉丝”。冷色系的白大褂,却阻挡不了让他成为病患及家属们心中的“暖男医生”。

其实,7年前,周华军屡被患者“差评”,开始写医患日记,思考问题在哪儿。那么他是如何逐渐破解医患沟通难题,又是如何获得诸多患者的信任的?

用音乐治愈伤痛

在医院的病房里,用flexi-bar(一套综合性音乐运动疗法)来治疗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武汉市青山居民孙女士就体会了一把这种有趣的康复方法。

前不久,孙女士在一次自行车骑行中不慎摔伤,造成前交叉韧带的撕裂伤,术后2个月膝关节也反复出现疼痛,不能着力也不能上下楼梯。为了早日康复,她来到武汉市普爱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在这里,她遇到一位很特别的大夫,亲切地跟她聊天,为她制定了一套她从未体验过的康复训练方法:flexi-bar音乐运动疗法。

这位特别的医生就是周华军,在他的病房里,经常可以体验到非一般的治疗感受。

李小燕因踝关节损伤来到普爱医院康复室治疗。“当时,周医生查看了我的伤口之后,竟然拿出了一把吉他,一边弹一边让我用前脚掌打拍子活动踝关节。”李小燕说,一开始她还没明白是咋回事,最后才知道这原来是周医生开的“运动处方”。康复治疗,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以前看病时,骨科医生不是给我开药就是让我打针,弹吉他治疗的医生,我还是头一次见。”复查时,李小燕颇为感慨。

除了弹吉他,周华军甚至会在治疗室打非洲鼓,播放钢琴曲、摇滚乐和华尔兹舞曲。有时,他还会脱掉白大褂,和患者一起跟着音乐做运动。“《爱的旋律》这支曲子,一分钟有138拍,是4.6赫兹的30倍;而人体肌肉的共振频率恰好就在4.6左右,人在这种节奏下做康复训练会感到很舒适,因此效果也最佳。”周华军解释,例如孙女士的伤,膝关节周围的韧带软组织里面含有大量的本体感觉接收器,膝关节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的丢失,造成膝关节不稳定,再加上肌肉的萎缩,膝关节会出现异常轨道的滑动,造成疼痛而不能着力,而flexi-bar的震动频率是4.6赫兹刚好和肌肉的做功频率是一致的,在配合匹配频率的音乐更能够激活肌肉组织。

“ 医生不仅要会治病 , 还要会读心 ”

今年42岁的周华军从医16年,看着在病房里经常合着音乐节拍和患者一起接受治疗的他,人们很难想象,初为医者的他当时其实性格急躁。一次他接诊的患者刚坐下,他就低头开CT单,患者质疑他只会开单不负责。其实在患者候诊时,他就留意到对方脚一沾地就疼得皱眉,脚踝肿得老高,便判断是骨折。对于质疑,周华军觉得委屈却不屑解释。甚至,那时患者骂一句,他能回两句,患者家属酗酒闹事,他上去猛踹一脚。

7年前,为改变屡被患者“差评”的困局,他开始写日记,记录反省每天与病人沟通的细节,渐渐悟出了医患相处的窍门:“医生不仅要会治病,还要会读心,相互信任,患者才会以性命相托。”接诊腿伤患者,他会把对方的腿搁在自己腿上触诊;遇到急躁患者,他会耐心解释。他撰写的《柳叶刀尖上的人文修炼》,成为全市医生人文培训的教材,在该医院图书馆是借阅率最高的书籍之一。

“医生见到病人,首先要建立互信。只有互相信任,才能开展下一步治疗。”周华军说,可是现在有许多原因导致医患之间信任感极为缺失。老百姓依然面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看病过程流程复杂,再加上经济负担,最后即使看好了病、治疗结束,患者的获得感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这些问题导致了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但从医生角度来看,好多是与医生诊疗本身无关的问题。“面对医患矛盾,医生也很无奈,所以只能从改变自身做起。”周华军表示,几乎每周,他都会听说伤医事件。“听说一次,就痛心一次。有时候,这些暴力事件就发生在我的同学或者同事身上。”这几年,他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如何有效预防医患冲突。2012年底,周华军在北京考取了人文医生资格证,成为武汉市第一个人文医生讲师。

他总结多年与患者相处的经验,提炼出了“五个一”人文处方:一句暖心的话,一句通俗的解释;一次系统的治疗,一份真诚的建议;一份诚心的道歉,一句实在的感谢;一声果断的拒绝,一份更深的信任;一份热情的鼓励,一句由衷的赞美。

“ 我们将来也会成为患者 ”

从周华军身上,大家看到了人文医学带来的医患关系的悄然变化。2013年8月,普爱医院党委书记李菊芬北上中国医师协会,引入湖北省首家人文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落户普爱医院。截至目前,基地已经开展了20多期人文医学培训班,成功培训2000多名医护人员。

“我们将来也会成为患者,如果不学会跟患者沟通,等老了学生们就会按我们的方法‘收拾’我们。”不久前,在武汉市普爱医院承办的中国医师人文医学培训课堂,讲师用风趣的语言强调了传承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医院管理者作为“种子选手”学习医患沟通实战技巧。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医德教育重思想、轻操作,难以落地。一线年轻医生普遍不懂得医患沟通技巧。据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管理办公室主任张玉介绍,这套课程采用情景剧、案例讨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传递医患沟通技能。

“医生有三件武器:语言、药物、手术刀。”讲师引用了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这段名言,认为“语言处方”的提法很好,也即兴讲了几条。比如要报告癌症,医生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来一点铺垫,让病人有心理准备,再用平和的语气告知诊断结果,既要解释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也要尽最大努力让病人看到希望。

“什么都没做就住院”、“我媳妇硬要剖宫产”……在 “中国医师人文医学职业技能培训”的最后一天,参加培训课的50名医生自编、自导、自演了四幕“医患纠纷”情景剧。真实、走心的演出让学员们感慨:作为医生,除了医术,还要有沟通的艺术。

“情绪激动的患者最难沟通”,针对参加培训医生的小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医生表示,“如何与患者沟通”是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惑,尤其是和情绪激动的患者沟通。

“从一定程度上说,医学人文精神其实是种沟通技能的传递。”武汉市普爱医院党委书记李菊芬认为,很多医生不是态度有问题,而是缺乏沟通技巧。

目前,武汉市已将人文医生培训纳入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修课。周华军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对人文医生培养工作的支持力度,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