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要动脑子,更要能吃苦”,这个简单的道理,钳工顾秋亮践行了四十四年。零点零二毫米的精度要求,承载了这个“大国工匠”极大的努力与坚持——
【最美职工】给“蛟龙号”装眼睛的“顾两丝”

虽然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顾秋亮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当了一辈子钳工,因为“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他得以有机会以“大国工匠”的荣耀现身。当年,他是“蛟龙号”的装配组组长。
61岁的顾秋亮,已经在无锡中船重工702所工作了44年,他目前的工作任务是,参与一台新型潜水器的装配,同时,带出能够接班的徒弟。
前些天,记者在702所的装配车间见到了顾秋亮。因为长期手握锉刀,加上还要用手感觉加工面,顾秋亮的手掌硬而有力,而指纹却模糊不清。“现在我用指纹打卡都有点麻烦了。”这位老钳工笑着调侃。
“顾两丝”是怎样练成的
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两个“丝”(一丝等于0.01毫米)。顾秋亮带领装备组实现了这个精度,人们都喊他“顾两丝”。
顾秋亮成为“顾两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1972年,17岁的顾秋亮高中毕业后进入702所当钳工。一开始觉得很苦,住在所里,1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师傅的耐心,加上自己要强的个性,终于让他静下心来练习基本功。
“平面锉平”特别费时费力,站得腿麻,锉得手酸。一块10厘米厚的方铁,花几个月才能锉磨成5毫米厚的铁片,每个角面上量起来都要厚薄均匀。“那段时间,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白天练,晚上下班后接着练。一边锉着,一边琢磨,锉完了十几块方铁,用断了几十把锉刀,两年后,终于满师。他手上的活儿也开始有了灵性,做的工件得到了师傅的肯定。
一些工件机器加工后,还要手工锉或磨,否则精度达不到要求。而要将金属锉磨到“丝”的精度,对手上控制力的要求极高,顾秋亮打了个比方:就好像拿着一碗水去跑步,既要快,又不能让水泼出来。
给“蛟龙号”装眼睛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顾秋亮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他和同事们最大的挑战就是确保潜水器的密封性。
深海水压大,要求载人潜水器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
对于人体来说,眼睛是最为娇嫩、精密的器官。而潜水器载人舱的观察窗就是“蛟龙号”的眼睛。观察窗的玻璃异常“娇气”,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因为一旦两者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直接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因此,安装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儿。
在整个试验和装配过程中,顾秋亮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除了依靠精密仪器,顾秋亮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判断,靠眼睛看、用手反复摸,最终使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达到70%以上,达到了密封性要求。
2009年至2012年,顾秋亮作为“蛟龙号”海上试验技术保障骨干,全程参与了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4个阶段的海上试验。即使船在大海上摇晃着,顾秋亮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整光滑,平面度依然能控制在两丝以内。
用工匠的手将图纸“落地”
设计和图纸最终需要顾秋亮这样工匠的双手来“落地”,否则“蛟龙下不了水,嫦娥上不了天”。
“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说:“只要看到顾师傅在船上,我的心就踏实了。”那些日子,即使外面雨下得很大,顾秋亮依然在船甲板上忙个不停。
载人潜水器上7个耐压罐的装配要求也非常高。装配时,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紧的话密封圈会被压死,松的话设备会漏水。顾秋亮绞尽脑汁,做了一个定量的厚度,采用2毫米的松紧度,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参加“蛟龙号”7000米海试时,顾秋亮的妻子被查出肿瘤。船上同室居的高级工程师姜磊说,顾秋亮本来是船上的“开心果”,但那一次看到他流泪了。因为船在海上,电话不通,顾秋亮只能等待。半个月后,顾秋亮得到消息,肿瘤是良性的,他心头压着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被搬开了。
“360行,行行出状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状元。干活要动脑子,更要能吃苦。”这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顾秋亮践行了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