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怎样和同学交往?我准备做什么?有了清晰的目标,大学生活才能充实而美好,也由此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聚焦】避免“小事撕裂”:把心灵的成长放在首位

安徽大学情绪宣泄中心,一名大学生发泄后躺在地上。
视觉中国 供图
3月27日,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学生芦海清,在成龙校区一宿舍学习室内被室友杀害。这起案件一经曝出即引起舆论哗然,嫌疑人滕某与被害人本是朝夕相处的舍友,更是老乡,事件起因竟是前一晚上芦海清唱歌吵到了滕某,二人发生了口角。谁料小小争执竟酿命案。
其实这样的悲剧并非孤例,近年来发生的高校命案不断让人追问,在这些案件的背后我们到底该反思什么?
不堪重负的脆弱心灵
对这样的事情发生,高校学生自己怎么看?
“川师大的杀人案太极端了,实在是骇人听闻。但是这样的事情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河南大学的在校生王冉告诉笔者,在她的身边也发生过比较严重的案例,“前两年,有大我几届的学姐,因为考研失败跳楼了。我真的想不明白,自己的命,怎么就这么放弃了。”
“如此漠视生命,无论是伤害自己还是伤害他人都太可怕了。”王冉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的耿明明看来,残杀他人生命,不仅是对生命的漠视,其心理健康和处理同学间日常关系的能力也肯定存在问题。
“我身边有同学心理素质也很差,经受不了挫折和矛盾,一点点挫折就可能会消沉很久,遇到和他人的矛盾往往言辞激烈、行为极端。我很担心这样的同学有一天做出傻事。”
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的刘浩对于这样的校园悲剧表示无法理解:“大家同学一场,平常都一起生活、学习,这是多大的缘分。有磕绊很正常,但想不明白会有这么极端的情况。拿我们宿舍来说,大一的时候就有过相似的经历。我想睡觉,舍友在唱歌,我俩争吵起来并伴有肢体上的拉扯,结果还没真动手就被舍友劝开了。虽然当时心里不痛快,但过几天大家就和好如初了。”刘浩说,大学里面,特别是男生发生摩擦太常见了,互相让一步就过去了。“因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甚至做出过激的举动,说明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
校园心理健康干预亟待加强
唐山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董惠娟认为,“类似极端案件确实属于个案,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单单认为这些个案的主因‘都是施害者的一时冲动或心理脆弱扭曲’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反思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
董惠娟教授同时在多所大学任职特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心理咨询师,她告诉笔者,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必修课,很多学校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仍然是力不从心。“大学生入学之后会面临一系列心理状态上的问题,比如说在校期间的生活适应、学业目标、恋爱以及毕业要面临的就业、升学,需要的心理知识教育庞大繁杂,但是学时只有18~32小时,远远不够。同时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存在短板,1000个学生只能配备3个老师,这使得心理咨询室对于学生的行为干预十分有限。”
董惠娟认为,高等学府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室后,应当给予真正的重视,加强配套软件和硬件的设施,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应当帮助大学生建立对于自身和大学的正确认知。“大学是什么?怎样和同学交往?我准备做什么?有没有清晰的计划?这些都是大学生必须要搞清楚的,有了目标,大学生活才能充实美好,从而避免犯罪。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机制联动体系,针对学生进行实时救援。”
杜绝悲剧仍需各方合力
“如今高校犯罪现象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现在的大学生较之以往更加敏感冲动。”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宗春山主任告诉笔者,“敏感冲动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生理上的,大学生虽然多数已经成年,实际上尚处于‘后青春期’时代,年轻气盛又不擅长控制自身情绪;其二,大学生犯罪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教育体系的问题。”
宗春山表示,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过度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一个人内在的品德品质和精神层面的教育。“德育缺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学生普遍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等到一走过独木桥,上了大学,压力骤减,整个人都松垮下来,这个时候就容易迷失。
“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德行品质的概念本就薄弱,父母大多也没有刻意培养和磨炼孩子精神品质的意识,现在的孩子普遍又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有过多的关注和溺爱。以上种种都使得大学生看起来已经成熟,实则身心脆弱。”他说:“大学的高等教育环境自由度很高,与之前的生活教育完全不同,学生过去被压抑的冲动突然间打开,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内在心灵不完善,过度脆弱、敏感或冲动,都有可能造成悲剧。”
“要解决高校犯罪,就要追本溯源,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针对大学生,父母和社会都应该对孩子从小就重视起来,应当把心灵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培养他们的自我觉察能力,建立健全自我内在评价体系。”宗春山认为,只有能够认知自身,准确定位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情绪源头在何处,不至于被负面情绪主导从而犯下错误。
同时,高校法制教育亟待加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同样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高校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途径。”许多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在加强法制教育方面,宗春山提议,“加强法律基础教学,尤其是基本法律知识的讲解教育,灵活运用案例,使法律深入人心。优化校园法制环境的同时,注重法制与德育相结合,不断解决学生心理误区,消除犯罪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