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职工科技创新奖“向一线工人倾斜”,激励着职工将“发明梦”变成企业实实在在的“创新力”
“小工人”的大发明
“我发言的题目是,小工人的‘发明梦’。”日前举行的第三届湖南省职工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上,来自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特电事业部风电车间的机修钳工廖正钢侃侃而谈。
廖正钢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开发的“大型风力发电机成套生产线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该生产线在人员缩减20%的情况下,产能从原来的1200台/年提高到4000台/年,产品一次送试合格率达98%以上。
获得一等奖的另两个项目,主创人也均是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他们都将获颁“湖南省技术能手”和“五一劳动奖章”。
湖南省总工会向《工人日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此次获奖的18个项目取得各类专利93项,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为企业节支11.84亿元,创效16.43亿元。
“ 给点阳光就灿烂 ”
湖南职工科技创新奖是2010年1月在省政府与省总工会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拟定,并报科技部批准设立,每两年由湖南省总工会、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经信委、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开展评选表彰。
6年来,这个奖项作为职工创新的风向标,推动“小工人大发明”在三湘大地蔚然成风。
廖正钢的经历,成为湖南一线工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一线工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发明梦’,我觉得是幸福的。”廖正钢说。
廖正钢进入湘电集团20多年间先后在喷塑班、刨工班、车工班、钳工班、龙门铣工班等多个班组的10多个工种工作过。“每到一个新班组,接触一个新工种,我都能学到新知识,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岗位的转换和经验的积累,使得廖正钢利用在车工班学到的知识解决了曾经在喷塑班困扰他的难题,而从刨床运动的原理,他又可破解车工中的某些瓶颈。
“虽然只是些小改小革,却让我收获了同事们的赞许和大大小小的各种创新奖项,这无疑坚定了我发明的信念。”廖正钢前后设计制作了大大小小各类工装模具80多台(套),发明舞台从车间转移到了事业部,他也成了集团公司工会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心的“技术顾问”……
廖正钢式的工人发明家大量存在于生产一线,而全国首创的省级职工科技创新奖将他们“抬”上了更大的舞台——“向一线工人倾斜”是湖南职工科技创新奖的首要评选原则,这一导向作用使得不少企业设定了相应的机制,让职工的“发明梦”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创新力”。
创新梦就像一颗颗种子
第三届湖南职工科技创新奖新设了“湖南省职工科技创新促创业特别奖”和“湖南省职工创新促就业特别奖”,旨在调动省内企业家重视、支持职工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职工是创新的主力,岗位是创新的源泉,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本次特别奖获得者、湖南兴龙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伍治东说,企业要有持续创新力,就必须让员工享受创新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湖南省总工会有关人士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湖南职工科技创新奖最大的激励导向作用就是向一线职工发出信号——“创新就在身边”。他认为,过去不少员工总是将创新与高新技术、高学历、科研人员联系到一起,存在“创新与己无关”、“创新离自己很遥远”的思想认识,导致出现了员工不愿创新、不敢创新的局面。
湖南省总工会先后出台了《关于保护职工创新成果权益的暂行办法》《关于深入开展“百万职工创新兴湘活动”的通知》等多个文件鼓励职工创新。
在工会搭建的大舞台上,技术工人的聪明才智不断释放,“小工人大发明”成为千万一线工人的“光彩事业”。
在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技师协会”是工会组织的强大“诸葛亮后援团”,一线工人的智慧和经验成为开启技术研究人员创新的一把金钥匙;在泰格林纸集团,工人朱新庆登台授课;在衡钢,有个职工“创新沙龙”;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验技师谢平根发明的四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了6000多万元的效益;湘潭电机工人周放军、李立元共同完成的两项技术成果,分别获得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览会和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铜奖,创造了湖南省技术工人第一次站上国际领奖台的纪录……
每年,湖南全省职工申报岗位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成果达1.4万余项。
“职工的创新梦就像一颗颗种子,工会组织就是要搭建平台和建立机制,让种子到大树,不断枝繁叶茂。”湖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文龙说,要让每一个职工都能找到自己的创新舞台和提升通道,让他们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一线就是他们的创新阵地。